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體,控制流域面積19.86萬平方千米,占西江流域面積的56%,控制水資源量1309億立方米,占西江水資源量的56%。侯顆 攝
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工作人員通過數字孿生大藤峽系統密切關注雨水情發展變化。水利部供圖
2月9日,水利部啟動新一輪珠江“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保障元宵節期間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同時還將增強航運用水保障能力,助力節后復工復產。
“壓咸補淡”,指的是壓咸潮、補淡水。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的秋冬枯水期,隨著上游河道來水量減少,地處珠江入海口河口地區的珠江三角洲就會出現海水倒灌現象。當海水上溯覆蓋了城市取水口,水的含氯度超標,珠海、澳門等地的居民飲水就會受到影響。2024年11月以來,珠江口遭遇多輪強咸潮,水利部此前已組織實施了4次珠江“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累計向下游補水26.7億立方米,確保了澳門、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日前,記者跟隨水利部有關同志前往廣東珠海、廣西貴港等地,深入了解珠江“壓咸補淡”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實現從應急調控到主動作為再到探索長效機制的轉變。
珠海承擔澳門98%以上的原水供應,設計供水能力每日達到70萬立方米
在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琴海北路,洪灣水道右岸,坐落著馬騮洲(三)水文站。它是珠江八大口門之一的磨刀門水道分流入洪灣水道控制站,也是珠海、澳門水域的潮水位控制站。
“珠江水系各河徑流匯集于三角洲后,通過8條水道注入南海,各水道出口稱之為‘門’。馬騮洲(三)水文站斷面上游距磨刀門水道約9.7公里,下游200米處建有橫琴大橋,是距離澳門較近的水文站之一,不僅承擔著水位、流量、降水等監測項目,也是咸潮監測的重要點位,在粵港澳大灣區防汛抗旱、防臺、防風暴潮、防咸潮、水資源配置以及珠江河口的規劃整治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水資源局大灣區分中心有關負責同志說。
澳門三面環海,陸地面積小,淡水資源匱乏。很長一段時間,澳門居民用水主要靠數十艘水艇每天輪流到珠海的灣仔和銀坑裝水運回澳門,再由“擔水妹”挨家挨戶送水。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澳門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門供水自給自足的局面逐漸無法維持。有識之士向廣東省政府發出請求,希望解決澳門供水問題。
1959年,經國務院批準,位于珠海灣仔的竹仙洞水庫作為對澳門供水的重要水利設施正式開工建設。1960年,珠海竹仙洞水庫建成投入使用,同年建成的還有銀坑水庫。雖然當時供水量很少,每日僅為7000至10000立方米,但已較好地緩解了澳門飲用水緊張的狀況,解決了當時澳門用水問題,由此開始珠海正式對澳門供水的歷史。
竹仙洞水庫是珠海向澳門供水距離最近的水庫,可利用自然落差向澳門供水,總庫容約210萬立方米。“竹仙洞水庫是對澳供水的橋頭堡,目前珠海向澳門供水的四條管道中有三條都經過竹仙洞水庫。”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子肖介紹,澳門現在每天的用水量約為30萬立方米,珠海對澳門的供水能力達到70萬立方米每日,約是澳門實際需求的2.5倍。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建設,通過不斷上移取水口、擴建取水泵站、新建竹銀水庫及配套原水管線等措施,由水源工程、輸水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組成的珠澳原水供應系統不斷完善,逐步形成“江水為主、庫水為輔、江水補庫、庫水調咸、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獨具珠澳特色的供水一體化大格局。
“珠海四條對澳供水管道總設計供水能力為70萬立方米每日,年對澳供水量約1億立方米,承擔澳門98%以上的原水供應。”王子肖告訴記者,從1986年至2019年,珠海對澳門的原水供應能力從22萬立方米每日提高到70萬立方米每日,年原水供應量從2000萬立方米增長到約1億立方米,為澳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水保障。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將粵港澳大灣區補水壓咸響應時間由10天縮短至3天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的秀峰雄山之間,大壩如磐、碧水如鏡,一個容量為34.79億立方米的巨大“水盆”坐落在大藤峽出口處,隨時為粵港澳大灣區應急補水做好準備。這就是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
2024年12月12日8時,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按照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調度指令,啟動2024—2025年枯水期首次“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水庫下泄流量逐步加大至1800立方米每秒,汩汩甘甜的西江水奔向粵港澳大灣區。此次“壓咸補淡”水量調度持續五天,大藤峽工程補水1.5億立方米,有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談起大藤峽工程,不少水利人都會先從“千里調水壓咸潮”的故事講起。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加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澳門、珠海等地頻頻遭受咸潮災害襲擊和影響。2004年秋季,珠江三角洲地區遭遇異常兇猛的咸潮,海水倒灌導致中山、珠海等地連續20天不能正常抽取淡水,澳門的供水也受到嚴重威脅。為了緩解這一困境,水利部組織珠江水利委員會全面啟動應急供水保障工作。然而當時珠江流域可用來調水的工程少之又少,經過研究論證,遠在1300多公里之外的貴州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能夠滿足調水需求。千里應急調水,困難可想而知。
一番周密籌劃后,2005年春節前夕,從上游水庫調度的8.43億立方米淡水歷時10天,跨越貴州、廣西、廣東等地,及時抵達珠江口,有效壓制了咸潮,成功緩解了珠三角地區供水緊張的局面。
“當年的‘千里調水壓咸潮’被稱為水利史上的壯舉,但這樣的應急調度被動、協調難度大,而且很難持續。”大藤峽公司樞紐管理中心水調科李穎說。
2014年11月,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區供水安全的關鍵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開工建設,2023年9月,主體工程較設計工期提前4個月完工,全面轉入運行新階段,扭轉了此前西江中游缺少調蓄能力水利樞紐的不利情況。作為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具有應急調水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大藤峽工程可在枯水期有效壓制咸潮,粵港澳大灣區補水壓咸響應時間由原來的10天縮短至3天,大幅提升調水效率和精準度,全面增強珠江流域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據了解,自工程運行以來,大藤峽水利樞紐先后20次參與“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累計向粵港澳大灣區補水34.2億立方米,對保障大灣區供水安全具有“壓艙石”的關鍵作用。
持續筑牢當地、近地、遠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水利工程高度重視,加大了投入,水利工程的系統性謀劃增強,工程建設也按下“加速鍵”。不止大藤峽,在珠江中上游,“壓咸補淡”可調度的水庫數量不斷增加。隨著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西江上游龍灘、百色等大型水庫相繼建成,納入調度范圍的骨干水庫興利庫容由2004年的68億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55億立方米。裝水的“盆”多了、大了,“壓咸補淡”調度也越來越游刃有余。
2021年珠江流域遭遇嚴重秋冬春連旱,水利部提出構建當地、近地、遠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其中,“第一道防線”是基礎,珠海竹銀等當地水庫搶抓時機抽蓄淡水補庫,“灌滿門前水缸”;“第二道防線”是關鍵,抬高近地大藤峽水利樞紐蓄水位,適時開展“壓咸補淡”應急調水,確保淡水按時、保質、保量到達下游取水口;“第三道防線”是保障,遠地天生橋一級、龍灘等水庫持續向“第二道防線”補給水源。“‘三道防線’打造了全流域、大空間、長尺度、多層次的供水保障格局,對保障澳門、珠海等地供水安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督察專員王章立說。
流域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線”的構建,離不開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從流域層面來統籌實施‘壓咸補淡’,這是由珠江流域的水資源自然稟賦、經濟社會布局和水利工程條件決定的。”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說。
珠江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西江是自西向東流,北江、東江自北向南流,逐漸由山地過渡到沖積平原。流域的大型水庫多建在上中游,庫容大、調節能力強,但距離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用水需求大的下游三角洲地區相對較遠;而珠江三角洲地區三江匯流、八口出海,河網密布、地形平坦,多以中小水庫為主,庫容較小,在城市供水體系中一般起到短時間調蓄和應急儲備的作用,流域水資源存在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為了更好開展“壓咸補淡”調水工作,珠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于2006年成立,是全國首個將抗旱職能納入統一管理的流域性總指揮部,通過建立完善“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協作”的調度管理機制,構建以流域統一調度為核心、各級水利部門分級管理、相關行業部門協同配合的調度指揮體系,統一調度珠江流域上下游、干支流水庫群,實行流域水量科學精細調度,有力推動“壓咸補淡”調度從被動到主動、從應急到常態、從局地到流域,全流域統一調度更加有力有效。
與此同時,持續跟進珠江抗旱保供水工作、督促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也成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機關紀委加強政治監督的重要內容。“我們建立了工作研判、臺賬、報告、協作、督辦、問題整改和成果運用等‘六項機制’,重點圍繞責任落實和政策落地、災害監測預警、風險隱患排查、裝備物資配備、工作預案制定、黨員領導干部履職盡責等‘六個緊盯’靠前監督,錨定督認識、督狀態、督措施、督效果的目標,聚焦難點精準施策。”珠江委機關紀委書記楊麗萍告訴記者。
據了解,為督促做好珠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工作,珠江委機關紀委多次到水旱災害防御部門檢查調研抗旱保供水“四預”措施落實、數字平臺建設和調水實施成效等情況;在供水關鍵時間節點,赴珠海等地實地督導檢查骨干供水水庫、泵站運行維護以及抽蓄水、水質檢測和安全管理等情況;聯合廣東省紀委監委駐省水利廳紀檢監察組共同赴深圳、東莞督導調研東深供水工程及源頭新豐江水庫抗旱保供水工作,督促相關單位切實做好蓄水保水節水,強化流域統一調度。
“保障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是服務重大國家戰略的政治任務,是彰顯‘一國兩制’優越性的生動實踐,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表示,將持續筑牢流域當地、近地、遠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全面提高流域區域水資源配置水平,更好增進粵港澳大灣區民生福祉,努力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提供堅強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