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多少面?她是隱藏在“利萬物而不爭”的古老智慧,展現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要害!她是命脈,潤澤塞上讓干涸土地從此生機勃勃;她是血脈,聚合點滴讓現代產業迸發澎湃動力;她是根脈,江河奔流讓璀璨文化薪火相傳。今日起,自治區水利廳開設“Get水的N多面”,展示新時代寧夏水利乘改革創新之東風,“塞上江南”發生的精彩蝶變系列故事。本期,請讓小編跟您一起感受——水利為什么是農業的命脈?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知者不少,懂者不多。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糧食安則農業穩,農業穩則天下穩。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
農諺有云:
“有收無收在于水”。
“要想來年收成好,
農田冬水得灌飽。”
在一塊沒有水利設施的土地上種莊稼,就只能指望天收。雨水少,有旱災;雨水多,有澇災。
怎樣才能保障旱澇無虞?
古時候,古老的人類靠著大江大河的滋潤,擇丘陵而處,逐水草而居,刳木為舟,結網而漁、抱甕灌園......華夏文明孕育而生。
可以說,水對于人類生存繁研、糧食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水是如此的重要,偉大領袖毛主席于1934年便在江西瑞金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也應予以極大的注意”著名論斷。
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現代,水利對于農業的貢獻率
也被科技研究所證明。
2024年,自治區水利廳會同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共同開展“寧夏灌溉對糧食生產貢獻率的研究”。
成果顯示:
其中——
北部引黃灌區為70.55%
中部干旱帶為65.95%
水利灌溉有“糧”方
大國糧倉有保障
再偷偷地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突破1.4萬億斤。
全國糧食總產量和耕地灌溉面積變化圖
(來源:中國水事)
每一幅金色豐收畫面背后,
都離不開水利的重要支撐。
而灌區,作為糧食生產的中流砥柱,
一頭連著國家糧倉,
一頭連著百姓生計。
我國——
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
由0.516提高到0.576
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
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
每立方米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
從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水利興,則倉廩實;
水利強,則根基穩。
正是因為有水,“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食為政首”的重農思想、“耕讀傳家”的精神追求、相生相克的辯證理念深深根植于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