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指出,120億元的環保投入,究竟能夠撬動多少社會資本跟進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計算結果,但對生態環保領域哪些應該政府投資,哪些應該引入市場機制,政府則已經有了清晰的界定。比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公益性,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但未來也需要利用市場機制,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吸引社會投資,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而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的污染必須自己埋單。
與垃圾處置、節能減排相比,中國的水務市場的國際競爭局面形成得最早。曾有研究機構測算,中國政府在水務市場的投資總量將達到4500億元,如果加上社會資本投資,“十一五”期間僅在城區水項目建設上就需要投入至少8500億元。
靈敏的企業早已嗅到了商機。國際水務三巨頭之一———法國威立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登陸中國市場。1997年,威立雅第一個項目落戶天津。威立雅水務與天津市供水部門簽訂了我國第一個特許授權合同,改造并經營凌莊水處理廠,揭開了在我國水務領域投資的序幕。2002年,威立雅與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牽手”,簽訂了長達50年的水務合同,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大型公私合作項目。此后,威立雅逐步拓展到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能源及交通等多個領域,在中國30多個城市開展環保服務。
截至目前,全球三大水務公司法國威立雅、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泰晤士水務公司均陸續進入中國,并把中國作為其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今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環博會上,世界最大的水及污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ITT全球副總裁麥卡琳女士也對新興市場表達了強烈的興趣,正式宣布將在上海成立新公司,繼續加大對中國的資本進入。
與外資企業風頭正盛相比,中國本土的水務企業則顯得十分低調。在第三屆中國環博會上,除了北京城建環保投資將收購5個污水處理項目,上海城投發行企業債投資外,本土水務企業鮮見有大項目上馬。
水務市場的風起云涌,正是中國環保市場的一個典型的縮影。專家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環保市場劃分以行政區域為主,導致國內環保企業數量眾多且分布廣泛,在市場競爭中不免有些割據混戰的態勢。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環保產業的濃厚興趣,將會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涌入,中國本土企業將面臨與他們同臺競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