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保障供水是關系民生的大事。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開展以來,我省各級各地結合“點題整治”工作,聚焦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重點要素和薄弱環節,探索運用“知、督、促”工作機制,嚴查背后存在的作風和腐敗問題,推動職能部門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保障了群眾的用水需求。
走進東山縣數字水務中心大樓,大屏幕上紅旗水庫、水廠、泵站等各單位的水運行畫面及關鍵數據一目了然,全縣地下縱橫交錯的管網分布清晰……站在屏幕前,就仿佛擁有一雙“透視眼”,能夠實現全流程、實時、遠程監管和智能聯動控制。
從“一線孤懸”到“雙水源、雙回路”,從“有水喝”到“喝好水”,從管好水到智慧水務“一張圖”,東山縣是我省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的一個縮影。
“自來水上島,讓鄉親們徹底擺脫了‘島上無水可吃、只能靠船運水’的尷尬局面。”漳州市龍海區港尾鎮浯嶼村村委會副主任蔡建華介紹,浯嶼島通水,不僅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為發展海島旅游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蔡建華口中的浯嶼島位于九龍江出海口,擁有全國最大的村級遠洋捕魚船隊,但島上淡水資源匱乏,被稱作“無水之嶼”。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漳州市紀委監委把像浯嶼島一樣存在供水保障問題的地方列入專項整治范圍,推動當地鋪設跨海管網16.23公里,引自來水入島,讓島上5200多名群眾實現了“用水自由”。
不僅在漳州,針對農村供水管網老化等問題,平潭綜合實驗區水利部門全面對接“一閘三線”工程,解決了區內20個村、5萬余名群眾長達7年多的用水難題,讓“隨時能用上水”這一曾經的奢望,變成如今群眾生活中的日常。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既破解了農村群眾的吃水、用水難題,也確保了農村供水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安全性、可靠性。”省紀委監委集中整治專班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在開展集中整治中,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地方政府落實主體責任,行業主管部門落實監管責任,供水單位落實運行管理責任,全力護航農村飲水安全。
“以前用水主要靠后山的地表水,雨天一到,井里的水就特別渾。”談及通水前后的差別,福清市龍田鎮積庫村村民薛老伯頗有感觸地說,“現在通了自來水,干凈、水質好,喝起來非常甘甜,用起來特別放心!”
福州市紀檢監察干部介紹,福清市從淡水資源匱乏的實際出發,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探索推行“統管自建”模式,福清市紀委監委同步跟進監督,確保群眾喝上干凈水、優質水、放心水。
所謂“統管”,即由政府出資建設供水管道“主動脈”到各村;“自建”,則是由各村自行建設進村入戶“毛細血管”部分的供水管道,資金大部分由鎮村籌集,一小部分由自來水用戶分攤解決。
這一模式既有效節約了建設成本、減輕了群眾負擔,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供水議事效率。福清市以龍田鎮為試點,全面推行農村供水保障“統管自建”新模式,截至目前已建設村內供水管道4900多公里,惠及農村群眾76萬人。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前期建設是基礎,后期管護是關鍵。在專項整治中,我們推動水利部門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及時跟進設施管護、不斷優化服務管理,讓飲水工程充分發揮效益、供水服務更加貼心暖心。”駐省水利廳紀檢監察組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規模化供水覆蓋率已明顯提升,超1400萬群眾獲益。
破解群眾吃水難題、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優化供水服務環境……我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不僅推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也嚴查嚴治農村供水領域“微腐敗”問題,切實守護群眾利益。莆田市荔城區紀委監委專項檢查發現,新度鎮某村支部書記以供水損耗為由,按每戶200元的標準向村民收取自來水損失費16萬余元,同時該村另外2名村干部虛假報賬,造成村集體收入“賬外賬”。對此,該區紀委監委對相關村干部的違紀違法行為作出相應處理,責令將違規收取的費用退賠村民,并向新度鎮發出監察建議書,督促加強規范化管理,嚴格審核各村自來水資金收支情況并及時向村民公開。
“我們將持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專項整治,緊扣工程建設、責任落實、群眾訴求等重點,推動省市縣三級合力抓監督、共同促落實,保障農村群眾喝上‘放心水’、用上‘順心水’。”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