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引灤入唐工程通水40周年紀念日。這一偉大工程,宛如一座流動的豐碑,40載櫛風沐雨,累計供水292億立方米,不僅為唐山這座缺水城市注入澎湃活力,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唐山屬于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287立方米,尚不及全國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缺水,曾如沉重枷鎖,束縛城市前行的腳步。引灤入唐工程應時代所需、解發展之渴,應運而生,成為破局關鍵。
“那時候條件艱苦,但大家滿懷著能建成潤澤全城輸水動脈的憧憬,個個干勁十足!”69歲的陸印柱老人是一名“水利老兵”,回憶起40年前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引灤工程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是國家為緩解京津唐地區供水緊張局面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工程以潘家口水庫為龍頭,經大黑汀水庫調節后,通過引灤樞紐閘分成兩條輸水線路:一條經引灤入黎(黎河)輸水至天津;另一條經引灤入還(還鄉河)、引還入陡(陡河),輸水至唐山。
引灤入唐是引灤工程體系的一塊重要拼圖,也是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一項跨流域調水典范工程,全長52.1千米,共建設7條隧洞、6條埋管、16段明渠、2座渡槽,以及水電站和閘、橋、涵等160余項工程,如巨龍穿越山川溝壑,為京津冀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保障。
灤水引入,管護更需精心。唐山一代代水利人精研實干,讓“水動力”持續澎湃:精細管控,經濟躍升之際實現用水總量“零增長”;近5000名河湖長守護水脈,全域治水投入175.68億元雕琢水生態,“四亂”消失,水質全優達標;水利建設佳績不斷,文旅融合亮點紛呈,水旅線路和親水場景讓水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引灤入唐工程是資源調配的杰作,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保障根基。40年來,工程累計供水量相當于2086個西湖的儲水量之和,滔滔碧水化作京津冀產業版圖中的農業“豐收保障”,讓田野稻麥搖曳;變身工業“動力引擎”,助推唐山乃至京津冀產業蓬勃發展;更是百姓“幸福源泉”,優質生活水流入千家萬戶,提升區域民生福祉。干涸的河湖重煥生機,水域延展,水質澄澈,濕地綠地面積顯著增加,一幅生態美圖在唐山大地徐徐鋪展,更為京津冀生態協同筑牢根基,增強區域應對旱災等自然災害的協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