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供水管網牽進村里,家家戶戶用上大水廠的自來水,這是今年安順市紫云自治縣白石巖鄉灣坪村2009名村民的頭等喜事。
“干凈又方便,用上自來水真是好。”談及現在的供水,村民們臉上掛滿了笑容,贊不絕口。

冊亨縣福堯村村民用上自來水(蔡華頻 攝)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農村供水事關群眾生活,更折射出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我省農村供水管網建設長度超5萬公里,全省1640余萬農村人口用上規模化供水。
紫云自治縣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境內多為高山溝谷地貌,碳酸鹽巖層占比較大,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工程性缺水嚴重。而地處大山深處的灣坪村,因為沒有穩定的水源,小水窖一度成為當地群眾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過去我們村每家都有一個水窖,容量從幾立方米到幾十立方米不等,雨季山上的水井積滿水后,家家戶戶就把水引進水窖儲存起來,容量大的窖儲存的水夠吃上一年。”灣坪村黨支部書記姜天興介紹。

龍里縣三岔河水庫導流洞建設中(宋學興 攝)
為改變農村群眾飲水困難的情況,2022年底,紫云自治縣開始進行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和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對白石巖鄉供水工程和宗地鎮供水工程進行建設,將專供城區飲用水的三岔河水廠富余的水調往兩個鄉鎮。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2024年5月,總長380多公里的管網將三岔河水廠和白石巖鄉、宗地鎮聯通起來,并惠及沿線五峰街道的板香村、中心村,總共惠及25個村、1.3萬余戶近6萬人,替代了兩個鄉鎮5398口小水窖,徹底終結白石巖鄉、宗地鎮以往靠天吃水的歷史。
“2021年以來,紫云累計投入資金超2.8億元,建設了白石巖鄉供水工程、宗地鎮供水工程等46個農村供水保障項目,改善10萬余人的供水條件。”紫云自治縣水務局副局長顧向華介紹,該縣目前還在建設板當、猴場等水廠,并進行管網延伸,全部建成后將惠及更多農村群眾。

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平寨水庫( 楊良強 攝)
不僅紫云自治縣,畢節市赫章縣通過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解決了媽姑鎮桃園村等7個村工程性缺水和季節性缺水的難題,提升了2187戶10424人供水保障水平,995口小水窖供水模式退出歷史舞臺;黔南州因地制宜通過新建高位水池、提水泵站、鋪設管網等舉措,促使分布于該州惠水、長順、羅甸3個縣的462口小水窖全部清零,該州全面消除“小水窖”飲水……2024年以來,貴州農村供水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管網密布,城鄉一體化供水格局逐漸形成。貴陽市周邊的供水管網也不斷完善,更多農村群眾喝上穩定水、幸福水。

“我們現在水量很大,水質很清亮,今年過年再不用為水發愁了。”在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金旗村水淹組,59歲的村民林運高扭開水龍頭,“嘩嘩”的水流便傾注而下。
金旗村地處高原山區,地勢起伏大,村民居住地分散。此前主要依靠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供水,抗干旱能力弱,水源地水量減少問題凸顯,一旦遇上干旱,只能通過政府送水保障生活用水。
2024年,為解決農村供水水源及管網問題,提升供水保障能力,財政部、水利部下達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支持縣域小型引調水工程建設。清鎮市積極響應、主動爭取,在省水利廳的指導幫助下,作為全省唯一一個項目縣有兩個項目獲得了中央小型引調水資金支持,即清鎮市城鄉供水工程(大麥西水廠供水工程)和簸籮片區供水工程。

“大麥西水廠管網已完成投資進度94%,簸籮水廠管網已完成81%。”清鎮市水務局水務服務中心主任何元友介紹,2025年初,簸籮、大麥西兩個水廠將開始動工建設,并將在當年實現供水,屆時可惠及紅楓湖鎮、衛城鎮、麥格鄉等地的群眾8萬余人,清鎮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將達100%,規模化供水覆蓋率將超過98%,基本形成農村供水與城市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城鄉一體化供水格局。
為切實做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強化規劃引領,省水利廳在充分銜接《貴州省“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貴州省水網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及指導市縣出臺縣級農村供水管網建設規劃基礎上,組織編制《貴州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為各地做好農村供水保障工作提供遵循。
一管清水,涓涓流淌,滋潤了民心,提升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