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突破1.4萬億斤。

水利在保障糧食生產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靠天吃飯問題,根本的一條是大興農田水利。水利部門心懷“國之大者”,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利重任,扎實推進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全面推動農業節水增效,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的水利基礎。
水利灌溉有“糧”方,大國糧倉有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16提高到0.576,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每立方米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從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
穩根基:構建從水源到田間的灌排工程體系
灌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農業節水的主力軍。到2023年底,全國灌溉面積發展到10.75億畝,在占全國56%的耕地面積上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2024年,圍繞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安排超千億元中央資金,實施1300多處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項目,力度和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目前,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蓄、引、提、輸、排工程網絡體系,在農業灌溉用水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國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穩步增加。
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是灌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翻看2024年灌區建設答卷,不難發現,各地水利部門把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作為補齊灌排設施短板的有力抓手——
河南實施82處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項目,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918萬畝,新增糧食產能7億多公斤,為確保全省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650億公斤以上提供水保障。
河套灌區總干渠分水樞紐
渠系改造后的內蒙古河套灌區復興灌域,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時,渠系行水時間由44~55天縮短到現在的37~45天,在保障灌溉用水的前提下,每年可以節水大約1億立方米,實現效率和效益“雙提升”。
江蘇睢寧縣利用增發國債資金支持新建雙溝灌區,在2024年4—6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少八成的情況下,利用已完成水下部分工程建設的引黃北閘等,有效緩解近3萬畝農田旱情。
謀機制:“兩手發力”推進灌區建設
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必須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和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累計投入資金約2000億元用于大中型灌區建設改造,加快構建從水源、骨干輸配水渠系到田間的灌排工程體系。
現代化灌區建設投資需求量大,僅靠政府資金難以滿足,只有找到多方共贏的契合點,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才能推動現代化灌區建設取得新突破。
2023年以來,水利部啟動兩批46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按照灌區建設時間、取水方式、作物種類等,分類制定水價,優化政策供給,“兩手發力”建設“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
兩年來,水利部一抓到底,緊盯不放,科學設計建設目標、措施、路徑,確保建一處成一處。各試點因地制宜創新,探索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云南元謀縣將完善經濟作物水價機制吸引社會資本的模式拓展到全縣,采取“政府投資+股權合作+特許經營”模式,實施元謀灌區西部灌片高效節水工程一期項目。
江蘇泰州市姜堰區探索以經營性水利資產收益反哺灌區改造的模式,授權江蘇農水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船閘經營權、河道岸坡經營權等,保障企業合理收益。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通過“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模式,引進5家市場主體組建項目公司,以特許經營模式實施灌區工程建設管護等,水權交易收益按比例分配至項目公司、合作社、種植農戶。
添動能:為農田灌溉插上科技“翅膀”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當水利與科技相結合,數字孿生灌區便成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重要舉措。
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國遴選49處大中型灌區開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各地各灌區堅持需求牽引、應用至上,以數字化場景、智能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路徑,推進灌區數字化、監控自動化、調度智能化建設。
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基礎在“數字”,路徑在“孿生”,動力在“實效”。經過持續努力,目前數字孿生灌區建設成效初顯。
——節水增產。通過精準調度和精準灌溉,有力保障作物生育期內關鍵時段用水需求,在節約用水的同時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甘肅疏勒河灌區形成“水庫+骨干渠道+數字孿生+高標準農田”一體化灌溉模式,實現按需適時適量自動精準灌溉。灌區畝均用水較往年節約7%,糧食作物增產約10%。
——節能增效。強化北方高揚程提水灌區梯級泵站優化調度,發揮南方灌區“長藤結瓜”水系水網優化配置,實現渠首、水閘、泵站等控制節點與渠系水位、流量協同調控。山西大禹渡灌區數字孿生平臺有效解決高揚程、高泥沙、高耗電的“三高”問題,泵站節能降耗約10%、節水約10%。
——節時增收。各地充分發揮遙感等技術智能識別灌區農情,因地制宜推行無人機巡渠、遠程量測控水等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山東位山灌區建成立體感知系統,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分析灌溉進度,實現了農作物什么時候需要水,就什么時候灌,2024年小麥畝產520公斤,比2023年提高了13%,比區域內其他灌區高出20%。
提效能:推動農業用水“節流”又增效
農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的潛力所在。各地水利部門近年來堅持節水優先,結合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全面推進節水灌溉,加強灌溉用水管理,在農業節水政策、技術、標準、模式和服務體系等方面深入探索,謀求實效。
位山灌區末級供水管理示范區
全國各大中型灌區嚴格執行取水許可管理,依據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總量,科學確定灌溉用水定額。
國家層面,水利部發布14項主要農作物灌溉定額,基本構建了覆蓋我國主要農作物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溉用水定額體系;地方層面,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農業區劃和水資源分區,進一步制定并發布覆蓋當地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省級灌溉用水定額。
總量控制,守住了農業用水“紅線”;節水創新,開發了用水效率“上線”。
水利部發布30余項農業節水相關國家及行業標準,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84項節水灌溉技術。各地充分利用數字孿生、灌溉試驗研究成果等,提高灌溉精準度。
截至2023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6億多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4億畝。農業灌溉逐漸從噴灌、滴灌等單項技術向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種植經營模式精準、集成技術應用轉變,田間用水從灌溉供水單目標向水肥一體化轉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目前,正值糧食生產冬管關鍵期,根據苗情和土壤墑情適時澆灌的越冬水流進田間,糧食豐收的基礎不斷夯實,孕育新一年的五谷豐登、穰穰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