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水利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這就是要拓展市場空間,推動各類經營主體進入競爭性環節。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壯大耐心資本,這對經營穩定性較強、不易受短期經濟波動影響、長期投資潛力較大的水利行業是個好機遇。作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元素,社會資本能為水利建設注入資金“活水”。社會資本不僅可以解決資金不足問題,還能引入良好的商業行為實踐、管理方法和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
當然,在引入資本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市場規律,構建合理回報機制,用看得見的發展前景、可行的商業模式吸引資本,這樣才能引得進、留得住、做得大。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水利項目的投入,發揮財政資金投入的乘數效應。要深化與金融機構的精準對接,協商制定差異化信貸優惠政策,充分發揮金融對水利發展的支撐作用。要總結推廣“取水貸”“節水貸”“綠電貸”等綠色金融模式,積極探索水生態產品抵(質)押等綠色金融實踐,創新水利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要積極推廣建設—運營—移交(BOT)、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DBFOT)、轉讓—運營—移交(TOT)、改建—運營—移交(ROT)等模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募投建管一體化方式,全過程參與水利前期、投資、建設、運營。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是值得投資的優勢賽道,水利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要引導好、發揮好資本投資水利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讓更多的“活水”更好地滿足大規模水利建設運營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