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通州區副區長鄒海濤介紹,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南水”供水占比已達到95%,全通州區“南水”供水占比在7年間提升了52.5%。日供水能力達到37萬立方米。
為承接“南水”入通州,2014年12月,通州區用10個月建成了日供水能力20萬噸的通州第二水廠。2017年建成廣渠路東延應急供水管線,與第一水廠、第二水廠、朝陽北路干線共同形成了“兩廠兩線”四路水源供水保障格局。全區新增200多公里的供水管線,供水覆蓋面積由2016年的93平方公里增加至129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由2016年的72萬人增加至95萬人。
同時,在“南水”的支持下,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重點產業發展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支撐了副中心發展提質增效。副中心的供水安全系數由2016年1.0提升至2024年1.7,水資源承載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自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進京后,通州區開展自備井置換工程,地下水年取水量減少1100萬立方米。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通州第一水廠,由2016年日取水量3萬立方米降低至現在不到1萬立方米(0.9萬噸/日),地下水年取水量減量超700萬立方米,通州區地下水位埋深從2016年的7.45米躍升至當前的5.61米,回升幅度高達1.84米。全區地下水超采面積持續收縮,徹底根除了嚴重超采區,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副中心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3條,是北京流域面積最廣的區。近年來,通州區全面推進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污染防治,堅持節水優先,實施農村地區“一戶一表、計量收費”,不斷提升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以污水治理、溢流污染治理、面源防治、再生水擴大利用等為重點,推動“源、網、廠、河”一體化治理,全域水質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區8個國、市控出境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Ⅳ類以上,其中6個達到Ⅲ類水質。
鄒海濤表示,通州區將進一步拓展南水北調供水覆蓋范圍,穩步拓展至宋莊鎮、臺湖鎮、張家灣鎮等重點區域,并向南部鄉鎮延伸。在現有24座水廠的基礎上,加快新建通州第二水廠二期、第四水廠,擴容改造7座現有水廠,為接收“南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