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辦公室、水利部辦公廳公布“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和“共和國水利故事講述人”名單,韶山灌區順利入選“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名單。這座“年近花甲”的水利工程,再添一張金燦燦的名片。
韶山灌區,鑲嵌在湘中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一個個引水渡槽跨越南北、互濟東西;一條條輸水灌渠四通八達,滋養沃野。建成通水半個多世紀以來,韶山灌區灌溉著3市7縣百萬畝農田,為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韶山灌區灌溉著湘中地區3市7縣百萬畝農田。
湖南省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奮力打造“高效節水型、智慧管理型、特色文化型、綠色生態型”的全國現代化灌區標桿。
勁揮項目建設“大手筆”,灌區現代化改造步伐加快
冬修水利,夏保安瀾。
深冬時節,韶山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全體韶灌人以奮斗之姿,保障灌區農業灌溉及群眾生活用水,護航糧食安全。
韶山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規劃改造灌溉面積96.3萬畝,總投資8.4億元,不僅是我省獲批的8個灌區中,投資最多的灌區,也是湘潭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個水利投資項目。
韶山灌區工程管理局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勁揮項目建設“大手筆”。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5.67億元,建設內容主要為引水渠改造、干支渠防滲襯砌、渠系建筑物改造、渠道維養道路建設、管理用房修繕與改造等。

韶山灌區“楠竹長虹”渡槽成功合龍。
“涓上飛漣”和“楠竹長虹”兩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渡槽爆破重建,是該項目重點內容之一。今年1月28日,“涓上飛漣”渡槽槽身完成吊裝,順利合龍;3月13日,隨著最后一榀槽身混凝土澆筑完成,“楠竹長虹”渡槽合龍。這兩座渡槽提前一年完成重建任務,也標志著韶山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建設取得成功。
一座灌區工程的順利運行,離不開法治護航。2022年,我省首部針對單個灌區和單個水利工程的專門性立法——《湘潭市韶山灌區工程管護條例》頒布實施,灌區建設管護從此有法可依。據統計,《條例》實施近3年來,依法處理各類違法事件10余起。
今年4月,一村民非法砍伐渠道防護林木,被處以2000元行政處罰,并責令其補種4棵樹,沿渠張貼檢討書。這是《條例》實施以來、韶灌局委托執法行政立案處理的第一起案件。這次案件的成功辦理,不僅給當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也為社會公眾樹立了一條明確的法律紅線,標志著韶山灌區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逐步加強。
今年上半年,湘潭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條例》等“四法一決定”實施情況檢查,對韶灌局依法治水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為推進韶山灌區高質量發展,韶灌局還積極探索標準化管理新路徑。該局在全省率先開展“管養分離”改革,改變由渠道維修員承包管養的傳統工作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彌補基層維修管護專業技術力量不足問題。韶山灌區每年投入不少于300萬元,整治安全隱患,灌區管理逐漸向專業化、規范化、高效化轉變。
今年初,韶山灌區成為第一批通過水利部標準化管理評價的大中型灌區,系全省唯一。
推動文化旅游“大融合”,紅色灌區綻放持久魅力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兩道“融合命題”,其中之一是: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護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游業的持久魅力。
圍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融合命題”,韶灌局充分挖掘和發揮優質的紅色文化、綠色生態、藍色水利等資源優勢,立足實際謀劃一批“水利+旅游”項目,提出我的韶山行、水利韶灌行,全力推進韶灌1965品牌行動。

水質清澈、風景如畫的水府廟水庫。
9月,備受矚目的《韶山灌區志》新書發布會舉行。該志書歷時8年,十易其稿,填補了我省公開出版水利建設工程志的空白。書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記述了從1958年興建水府廟水庫到2015年近60年,韶山灌區工程決策、建設、管理、效益、影響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

《韶山灌區志》新書發布會在韶山市舉行。
近年來,韶山灌區通過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文旅融合發展。走進韶山灌區,一路上有山水、有渡槽、有隧洞,還有水庫、田野、雞鴨,韶山灌區5條主干渠將周邊鄉村風景聯串一體,景色令人陶醉。
韶山灌區是國家水利風景區。今年,還入選了湖南省美麗河湖。韶山灌區灌溉研究所入選國家2024綠色長征科考陣地。如今,灌區沿渠綠化率超96%,形成“百里渠道百里林,樹綠堤固水長清”的怡人美景。灌區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是韶山市城市飲用水源、湘潭市應急水源。
目前,韶灌局正積極打造“穿閱韶灌、追溯銀河、紅色傳承”3個系列7條旅游線路,加快推動“兩天一晚看韶灌”產品落地落實,吸引更多游客目光。今年國慶期間攜家人慕名前來旅游的江西游客袁先生說,親山親水的灌區生態游,讓人放松身心,享受到真正的“慢生活”。

“韶灌杯”半程馬拉松賽激情開跑。
不僅如此,韶山灌區還充分發揮“體育+文旅”融合型旅游目的地優勢,連續多年舉辦“韶灌杯”半程馬拉松越野賽,承辦各級各系統徒步穿越韶山灌區活動。
11月,2024湖南省“韶灌杯”暨湘潭市第九屆“湘韻·鄉情”半程馬拉松越野賽激情開跑。賽道沿途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選手們一邊享受運動的快樂,一邊觀賞韶山灌區風景,為灌區增添了別樣風采。
今年夏天,由韶灌局主辦的“韶灌杯”全國山水詩詞大賽,亦是展示韶山灌區獨特人文魅力和水利美景,傳承多彩文脈的有力見證。40天里,參賽者來稿呈“井噴”之勢,累計收到投稿1672首,還有包括港澳臺地區和海外華人的投稿,字里行間滿滿都是對韶山灌區的深厚感情。
寫好節水用水治水“大文章”,服務“三農”提質提效
湘潭縣石潭鎮沒有水庫水源。然而,通過韶山灌區水源灌溉,在這里建成了全市唯一的“省級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
今年3月15日,韶山灌區右干渠古城支渠比原計劃提前通水,極大方便了萬畝示范片機械化作業和集中連片春耕生產。4月16日,示范片核心區早稻栽插完成,比往年提前近10天。
建設韶山灌區的初心,就是要徹底改變湘中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百姓“靠天吃飯”的狀況。建成通水近60年來,韶山灌區已成為我省面積最大的引水灌區,湘中地區過去貧瘠的土地,蝶變為富饒的“大糧倉”。
一代代接續奮斗的韶灌人,從來沒有忘記為什么出發。他們以服務“三農”為根本,讓農業灌溉效益進一步提質。
在節水方面,韶灌局嚴格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將用水指標分解到縣(市、區),落實到支渠,具體到每一次輪灌,實現水資源精細化分類管理。2023年,韶山灌區灌溉有效利用系數0.5622,被中國灌區協會授予“全國節水型示范灌區”稱號。

施工人員對韶山灌區“飛漣灌萬頃”渡槽開展“大體檢”。李新輝 攝
在用水方面,韶山灌區每年持續穩定供應農業灌溉用水約4.3億立方米、城鎮及工業用水1000余萬立方米。“喝”著韶灌水,湘鄉市山棗鎮山棗村逐步構建起漁業興村發展格局;寧鄉市煙葉種植漸成規模;在雨湖區“長大”的澳洲龍蝦達到制作“刺身”的標準……在穩住“糧袋子”的同時,韶山灌區也鼓了當地農民的“錢袋子”。
在治水方面,韶灌局全面梳理防汛抗旱各項工作任務,密切與氣象、水文等部門單位聯系,加強橫向溝通協調,實現信息共享,開展防汛搶險應急演練,科學制定防汛標準化手冊,夯實防汛抗旱工作基礎。
今年夏天,臺風“格美”來襲,韶灌局防汛壓力陡然增大。韶灌局上下科學防汛、全員防汛、時時防汛,有效應對了“5·26”“7·28”特大暴雨侵襲,成功應對“7·2”洪峰錯峰泄洪,全力保障灌區工程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洋潭引水樞紐工程,是韶山灌區的“龍頭”和“心臟”,每年從水府廟水庫引入約10億立方米水源。洋潭引水樞紐管理處,是韶山灌區最偏遠的基層單位,僅有13名干部職工,其中黨員占一半以上。他們用心用情守護著這座“年近花甲”的水利工程。

橫臥在漣水之上的洋潭大壩。
今年汛期,面對多輪強暴雨襲擊,在韶灌局堅強領導下,洋潭引水樞紐管理處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堅守防汛一線,確保洋潭水庫行洪期間“巋然不動”。
11月26日,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洋潭引水樞紐管理處獲評全國水利系統先進集體。
渠水長流,薪火長傳!韶山灌區這一水利渠、民生渠、幸福渠,歷經數十年櫛風沐雨,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態,扛起新使命,開啟新征途,朝著“全國現代化灌區標桿”目標昂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