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致規劃,全流程管理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
一是劃定工業區塊控制線,穩固制造業發展基本盤。制造業發展要行穩致遠,必須要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好工業用地。2020年,廣州市在全省率先劃定621平方公里的工業產業區塊控制線,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中。其中,一級控制線443平方公里,是保障長遠發展的工業用地管理底線;二級控制線178平方公里,是為穩定一定時期工業用地總規模,未來可根據城市發展需要作適當優化的工業用地管理過渡線。4年來,全市工業產業區塊總規模穩中有升,增加至623平方公里,管長遠的一級控制線增加至451平方公里。
二是持續推進“產業園區化”,堅持工業入園集聚發展。出臺《廣州市工業產業區塊線管理辦法》,要求新增工業用地、新引入工業項目一律進入產業區塊集聚發展。近年來,除個別在環境保護、城市安全方面有特殊需求,需單獨選址的項目外,全市95%以上的新增工業用地均位于產業區塊內。嚴格保障區塊的工業主導功能,工業凈用地面積必須占到區塊總面積的55%以上,禁止與工業生產無關或功能相沖突的項目在區塊內選址,推動“產業園區化”和“園區產業化”相向而行。
三是堅持“工改工”大方向,實施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全市共有工業集聚區1987個,用地面積約98平方公里,占全市現狀工業用地總面積約25%,普遍存在用地零散,與村居住用地和農用地混雜,產業結構低端,土地產出效率低等問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出臺支持村鎮工業集聚區更新改造試點項目的土地規劃管理若干措施,優化提升村鎮工業集聚區規劃,引導村集體在原地有序實施“工改工”改造。2022年以來啟動16個村鎮工業集聚區的改造試點,用地面積約4.6平方公里,規劃產業建筑面積約1121萬平方米,預計可實現811億元的產值和37億元的稅收。增城區上境村村鎮工業集聚區采取“政府收儲+全面改造”模式,總用地面積52.56公頃,將以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信息控制系統、車載感知硬件、汽車零部件及配套產業為主導。總投資約50億元,建筑面積約111萬平方米,計劃2025年投產,預計實現年產值83.4億元,年稅收3.34億元,相比改造前分別提高60倍和63倍。白云清潔園區是采用“全面改造+微改造”模式的村鎮工業集聚區改造項目,用地面積約10公頃。改造后可提供約27萬平方米的產業建筑,將以清潔設備和用品研發、制造為主導功能,構建上下游一體化產業園區,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將達30億,年稅收達1億元,比改造前翻1番以上。
二、精準供應,全要素支撐保障制造業空間需求
一是用足用好省支持政策,推進全市工業用地多批快批。2023年,使用省和市統籌保障先進制造業用地指標數、獲批數位居全省第一,獲批工業用地共計11.77平方公里,占全市報批用地總面積31%,同比上升67.9%,創歷史新高,是過去10年最高值的1.37倍,是過去10年平均值的1.73倍。2024年,進一步優化工業用地的收儲報批模式,由過去的“按項目報批”轉化為“園區化報批”,以產業園區為單位預先集中組織報批,全面落實“地等項目”要求,目前已組織南沙、增城、番禺等9區形成12.3平方公里的園區化用地意向。2024年1-3月,全市用地報批總量11.17平方公里,同比增長92%,其中:工業用地2.09平方公里,同比增長71%,采用“園區化報批”的工業用地1.85平方公里,同比增長57%。2023年還支持全市33家企業完善了工業項目的歷史用地手續,用地面積82.9公頃,較2022年增長2.6倍,是近五年平均值的18倍,助力企業穩定在穗持續經營的信心。
二是快速回應市場需求,積極擴大工業用地供應規模。全市2023年供應工業用地10.4平方公里,是過去10年最高值的1.24倍,是過去10年平均值的1.63倍。2024年將進一步加大工業用地供應,計劃供應工業用地13平方公里,其中1-3月已供應2.22平方公里。
三是推進工業“做地”和留用地招商,拓寬用地路徑。制定《廣州市統籌工業用地做地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支持各區實施工業“做地”,引入國有企業籌集資金,配合政府實施征收補償安置工作,實施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通訊、照明、綠化、土地平整等配套設施建設后將土地統一交儲,可有效緩解財政資金有限情況下工業用地收儲越來越難的問題。2024年計劃開展做地項目11個,用地面積約17.4平方公里。引導各區將工業性質的村留用地、村集體建設用地納入招商引資范疇,支持采用“政府引導、村集體出地、企業出資”的模式合作建設標準廠房。荔灣區南漖現代產業園是由村集體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工業上樓”項目,以現代都市工業為主導功能,計劃今年6月封頂,8月開園,做到一年拿地即建設,一年內封頂開園。增城區引入企業租賃石灘鎮麻車村98畝留用地,投資建設綠色包裝華南總部生產基地,引進三條全新智能生產線,生產綠色可降解產品,目前已進入開工建設。
四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迅速形成可利用產業空間。2023年工礦倉儲項目辦理規劃報建許可、規劃條件核實手續的建筑面積分別為1558萬和89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75%。工業建筑報建面積為過去10年最高點,2023年“攻城拔寨”新開工產業建設項目全部實現開工建設,有效支撐全市固定資產投資。2024年1-3月,全市工業倉儲類項目取得建筑工程許可面積444.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7.22%;完成規劃條件核實面積228.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7.42%。2023年報批和出讓的工業用地,正在迅速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形成可使用的產業發展用房。
五是靈活采用“大項目保障用地,小項目保障用房”策略。重點發展都市工業,大力推動“工業上樓”,形成集約化、混合化、多元化的產業空間。允許經濟貢獻高的制造業企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依托既有的制造業產業鏈,將產業用房分割轉讓給產業鏈上下游的伙伴企業,強化產業鏈縱向發展關系,形成規模效應,近4年累計辦理近100萬平方米的產業用房分割或轉讓手續,惠及企業超過130家。加大產業保障房籌建力度,引導中小微企業購置或者租賃廠房,形成“大企業供地、中企業供樓、小微企業供房”的產業要素供給體系。2024年,探索供應工業用地建設產業保障房,正謀劃建設一批產業保障房項目。
六是豐富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持續降低工業用地成本。出臺《廣州市工業用地使用權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和彈性年期出讓實施辦法》,在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基礎上,增加長期租賃的供應方式,支持工業企業選擇適宜的用地方式;對采取彈性出讓方式的工業用地,出讓年期由原來的一般不超過20年拓寬至不超過30年,根據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類型和產業生命周期合理確定出讓年期;以先租后讓、長期租賃方式供應的工業用地,在土地租賃期間,承租人按照合同約定依法繳納土地租金后,可申請辦理不動產登記。以更加靈活多樣的供應方式適應新時代工業企業發展要求,持續降低用地成本,保障企業穩定發展。
三、精細管理,不斷改進規劃用地管理技術規范
一是修訂工業建筑計容規則,大力推動“工業上樓”。回應先進制造業、現代都市工業對產業空間形態的最新需求,修訂補充《廣州市建筑工程容積率計算辦法》,實事求是放寬工業建筑的層高計算標準。修訂前,僅有單層、多層廠房層高基準值為8米,高層廠房層高基準值為4.5米。修訂后,工業用房的層高將低、中、高樓層的分布,分段放寬基準值至8米、6米和4.5米,為實施“工業上樓”提供技術規范依據。工業建筑有特殊工藝需求的,可提交工藝流程說明,免于進行專題研究或者專家評審,大幅縮減論證程序和時間,并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容積率建筑面積。
二是優化配套設施面積比例,提升工業項目服務水平。制定《廣州市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實施辦法》,明確普通工業用地內可配套占總計容建筑面積15%的配套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新型產業用地內配套設施的建筑面積占比為30%。鼓勵同一區塊內同一權屬人名下位置相鄰的工業用地整體規劃建設,集中布局配套用房,與生產用房分區設置。將工業園區配套宿舍建設納入全市保障性租賃住房支持政策內,工業用地建設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配套設施的建筑面積占比可由15%進一步提高至30%。
三是支持工業項目建設,明確無柱雨篷無需單獨許可。為保障制造業項目生產、運輸、裝卸貨等環節遮風避雨需求,對在用地權屬范圍內滿足消防安全、安全生產、建筑退界、退距要求,不占用道路,未圍合形成建筑空間的無柱雨篷,支持按規定納入免于單獨辦理規劃報建手續范疇。已安裝或加裝的無柱雨篷參照執行,不影響辦理相關工業項目的規劃報批手續。
四是探索“綜合產業用地”,預留城中村改造彈性空間。探索城中村改造復建物業用地性質留白管理新路徑,在全國第一個設置綜合產業用地(M/A/B)。在對環境基本無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條件下,可按照一類工業用地(M1)兼容公服用地(A)、商業商務用地(B)的標準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成建筑既可以用于制造業,經過低成本改造后可用于商業商務、文體娛樂、教育科研、設計咨詢等。項目建成后如需調整建筑使用功能,對屬于建設用地同一中類內的,無需再申領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屬于需在建設用地分類的中類或大類之間調整的,直接依照原規劃條件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無需調整規劃。今年1月,市政府批準海珠區鳳和(康樂、鷺江)片區更新單元詳細規劃,成為全市首個設置綜合產業用地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四、精心服務,全鏈條惠企利民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一是圍繞供地各環節主動服務,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在供地前,主動向企業提供規劃條件和紅線,提前指導企業開展方案設計,支持意向企業在土地摘牌前形成穩定的設計方案,將拿地前的“等待期”變成項目推進的“加速期”。在供地后,免費提供地形圖和地下管線等電子數據,不再由企業征求公服配套設施接收部門意見,避免個別部門“加碼”要求,保障企業拿地后“少跑路”“早開工”。推行“拍地即進場”,土地競得企業可進場開展前期勘探測量等工作。多措并舉,合計為項目落地實施提速超過100天。
二是部門協同“五證聯發”,最大限度減少辦事成本。在各項前期服務的基礎上,出臺《關于優化社會投資類“帶方案”公開出讓用地的產業區塊范圍內工業項目用地、人防工程、規劃、施工許可審批流程的通知》,實施工業項目辦理用地、人防、建筑、施工許可、不動產登記等“五證”并聯審批,在6個工作日內一次性核發。企業辦證申請材料由29項縮減為16項,辦證時間由40個工作日縮短至6個工作日。增城區中南高科項目在土地出讓后,成功實現最快1個工作日內即辦齊“五證”。
三是積極對接工業企業,集中開展工業用地連片提容。近年來,積極組織企業利用自有存量工業用地開展提容擴產,全市累計完成371宗存量工業用地的擴容提質審批,總用地26.62平方公里,增加工業建筑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米。2024年,在過去由“企業申請——政府支持”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為“企業提出需求——政府主動服務”。由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主動摸查企業提容擴產需求,按以工業產業區塊為單元,集中開展工業用地提容工作,今年計劃完成全市119平方公里工業用地擴容,將再增加工業建筑面積約1.97億平方米,預計惠及企業達2000家。企業無需單獨申請辦理工業用地提容涉及的規劃調整手續,可減少辦理時間3個月。
四是采取信任籌建做法,在報建階段實施“告知承諾制”。優化項目規劃建設審批流程,產業類和公益類項目在辦理規劃報建手續時采用承諾制辦理。企業在申領建筑工程規劃許可時可以不附送報建圖紙、技術報告等材料,取得許可后按承諾先行開工建設,為企業省去繪圖、出圖、審圖等多個辦事環節。在規劃條件核實和竣工驗收階段,以竣工圖紙代替報建圖紙進行規劃條件核實并存檔,保障項目建設最終符合規劃要求。位于增城區永寧街的廣州旭璟自動化控制設備有限公司新建廠房項目成為全市首宗采用該“告知承諾制”辦理報建手續,并成功完成規劃條件核實的工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