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億元、550億元、682億元……近年來,山東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投資一路“飆升”,在過去5年累計完成2600億元投資的基礎上,今年計劃完成投資7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山東大刀闊斧、蹄疾步穩的投融資改革。山東堅持“兩手發力”,念好念活“改革經”,著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堅持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導,大力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有效破解水利投資融資堵點難點,基本形成“以財政資金為投資引領、以金融貸款為重要渠道、以社會資本為必要補充”的水利投融資格局。
搶抓政策機遇,用活國債資金一池“春水”
作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未來的“水池子”,太平水庫于去年年底啟動建設,總投資近100億元,規劃總庫容1.2億立方米,建成后可有效解決起步區工程性缺水難題,大大提升濟南市供水保障能力。
水庫建設涉及周邊6個村莊、近7000人的搬遷安置工作,需要大量資金。由于財政吃緊,水庫項目前期工作一度難以推進。
“建設太平水庫是保障濟南未來發展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感的大工程,前期推動時卻犯了難。征遷補償款沒有完全落實,建設單位壓力巨大,毫不夸張地講,當時晚上做夢都在籌措資金。”提起水庫征遷安置,濟南市城鄉水務局戰略規劃處處長孫剛感慨頗多,“2024年1月國債資金到位后,項目單位立即支付了老百姓全部征遷款項,極大地推動了項目建設,4月底征遷工作已基本完成。”
2023年第四季度,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山東積極爭取國債資金157.3億元,納入水利項目120個。“全省重大水利項目基本納入增發國債支持范圍,涉及大中型水庫建設、灌區現代化改造、水毀設施修復等8大類。”山東省水利廳發展規劃處處長曲卓杰介紹,目前全省120個國債水利項目全部開工。
在德州,當地建立市縣重點水利項目協同謀劃儲備機制,統籌現代水網建設需求,去年以來共謀劃四大領域117個項目,總投資549.11億元,其中爭取到位國債資金46.14億元,到位金額全省最多。
在聊城,大沙河水庫5.9億元增發國債下達后,當地政府每年將減少1749萬元的利息支出,極大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還可吸納當地5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綜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約2億元。
山東將增發國債水利項目納入對各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激勵事項,層層傳導壓力,加快投資計劃執行,第一時間建立“1﹢N”工作專班,對增發國債項目實行項目化推進、清單式調度、臺賬式管理。
強化政保合作,把重點水利項目鎖入“保險箱”
主汛期過后,位于棗莊市山亭區境內的巖馬水庫蓄水量大幅度增加,湖水清澈碧綠,湖面白鷺翩飛,宛若一塊鑲嵌在群山之間的碧玉。
與往年不同的是,巖馬水庫今年順利納入保險機制,進一步補齊水庫風險管理短板,又添一道新的“防護網”。
“今年強對流天氣對我市1座大型水庫和9座小型水庫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累計理賠金額45萬元。”棗莊市城鄉水務局副局長呂成森說,巖馬水庫也在此次理賠范圍內。
去年8月,山東省首單“庫安保”水庫綜合保險在棗莊落地。“庫安保”產品以保險機制支持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并探索建立“承保﹢減損﹢理賠﹢賦能”的“事前預防、事中管理、事后服務”保險全過程管理機制,實現水庫運行管理風險共擔。目前棗莊市共有118處水庫納入保險范圍。
無獨有偶,山東聊城市深挖“政策紅利”,創新開展水利建設項目全領域綜合保險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水利建設﹢保險支持”深度融合,同樣把重點水利項目建設鎖進了“保險箱”。
“我們在項目招標文件中,明確投標企業可以采用保險代替保函、現金,鼓勵保險公司與中標企業積極對接,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資金占壓。”聊城市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設科負責人劉多珂介紹,目前全市開展水利保險業務156筆,為項目參建企業減負5168.7萬元,提供質量安全保障資金7.46億元。
近年來,山東省持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引入保險機制支持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切實提升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防災減災能力,有效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2023年3個市試點的基礎上,山東創新出臺覆蓋全省的小型水庫運行管護保險政策,省財政給予不超過總保費60%的資金補助,試點期限兩年,并鼓勵探索各類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保險機制。”山東省財政廳農業農村處負責人徐啟哲介紹。
堅持“開門辦水利”,激發水利投融資“新動能”
近日,2024山東“金融伙伴典型案例”公布,山東省首個采取特許經營權模式并轉讓成功的水利項目成功入選。
李三尖(如意湖)水庫是德州禹城市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地,水庫總庫容1030萬立方米,年供水能力4000萬立方米。去年6月底,水庫特許經營權出讓項目的3.8億元貸款,由中國建設銀行禹城支行發放。該項目以“不為地方增加負擔”為前提,同時以“特許經營權出讓”的創新模式為拓展地方財政收入提供了可借鑒思路。
“這是盤活存量國有固定資產的探索。通過建設銀行的信貸支持,將資產變資金,具有易復制和可推廣性。”中國建設銀行德州分行行長劉剛說,項目以綠色信貸撬動社會資本盤活國有存量資產,提高了政府非稅收入,有效補充了基建項目的資金。
聊城市莘州水庫同樣以特許經營方式,成功實施“以資源換資金”的水利投融資模式。水庫特許經營權出讓期限為30年,采用“移交-經營-移交(TOT)”模式,吸引市場主體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將存量水庫資產變成增量資金。
“這種創新合作模式有助于解決傳統政府投資模式下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為社會資本提供了穩定的投資渠道,推動實現水庫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最大化。”莘縣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結合各級財力情況,山東深入開展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探索多元水利投融資機制,從“開門辦水利”中引來“資金活水”。今年3月,山東省水利廳舉辦第二屆項目推介會,進一步擴大水利融資“朋友圈”,現場簽約水利項目20個,投資金額315.75億元。
“截至目前,今年全省落實到位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資金614億元,同比增長11%,創近三年新高。其中利用金融貸款70億元、社會資本137億元。”山東省水利廳財務管理處處長雷淑萍介紹。
為進一步優化政銀合作“軟環境”,更好支持金融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山東出臺水利工程建設省級“貸款貼息”補助政策,對未足額獲得省級補助資金的重點水利工程項目,省財政按不超過貸款額的1%給予補助。該政策填補了全國水利領域省級貸款貼息補助政策的空白,為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籌集提供了重要助力。
“山東將持續加大水利投融資改革力度,加快構建以財政資金為主要來源,政府債券為重要補充,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保險資本等多項政策協同發力的‘1﹢1﹢N’水利投融資模式,深化部門溝通協作,縱深推進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水安全保障。”山東省水利廳廳長黃紅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