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葫蘆島市建昌縣黑山科鄉楊樹底下村新民居點,村民董占明正忙著拾掇衛生準備搬新家。他樂呵呵地說:“擰開水龍頭就有水,洗洗涮涮方便多了。”
今年8月,葫蘆島市建昌縣、綏中縣等地區農村供水工程遭受不同程度損毀。為保障農村居民飲水安全,遼寧省各級水利部門全力推進災后供水應急工程修復,截至10月末,累計開辟應急水源235處,修復農村供水工程1204處,44.02萬人的供水得到恢復,受災地區已全部完成應急供水恢復。
農村飲水工程發生水毀后,省水利廳指導受災地區做好農村供水保障工作,提出“臨時用水保障—應急供水修復—恢復正常供水”3個工作階段,分別明確工作時限及恢復標準。災情發生后,各受災地區及時采取應急搶修、分區域設置集中供水點、拉水送水、發放礦泉水、清洗泥沙倒灌自備井等措施,保障群眾臨時用水需求。隨后,各地迅速啟動農村供水工程修復工作。
“當時,在省水利廳的積極協調下,我們縣組織了7支鉆井隊伍,出動40多臺鉆井機晝夜不停鉆井作業,僅用10余天時間就完成170眼水井的鉆井作業,最大井深超過200米。井房建設、管線鋪設也基本同步推進。”建昌縣水利局飲水辦負責人劉海笑說,加快供水幫助受災群眾增強了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信心。
省水利廳要求,受災農村供水不僅要供得上,更要供得好。在鉆井作業完成后,水利部門第一時間采集水樣進行水質化驗,實現水源水質檢測全覆蓋,同時通過配備凈水設施,確保了所有供水工程入戶水質安全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