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水網建設規劃(2023—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在廣州市水務局官網上公示。
《規劃》提出構建“五源濟羊城、六脈引甘泉”的供水水源總體格局,結合省級水網推進新豐江水庫引水工程建設,新建廣州市東部水源工程;與此同時,打造綠美碧帶建設幸福河湖,至2030年底,按市碧帶總體規劃建成一批綠美碧帶,全市建成50條(個)幸福河湖和2個區級全域幸福河湖。
2049年建成空間均衡的廣州現代化水網
廣州市地處珠江下游入海網河交匯區,是構建廣東水網的主骨架的重要力量,是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進入新發展階段,廣州科學謀劃廣州水網頂層設計,承接廣東水網并指導黃埔、南沙、從化、增城區級水網建設,廣州市水務局組織編制《廣州市水網建設規劃(2023—2035年)》。
《規劃》目標是:到2035年,建成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水網體系。廣州水網主骨架、大動脈全面建成,與省級骨干網互聯互通,與區級水網銜接配套。全市水資源安全高效利用水平、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生態保護治理能力、水網數字化水平、現代水治理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水務現代化水平邁入全國第一梯隊。
展望2049年,形成和諧美麗的水生態空間格局,具備世界領先的水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成空間均衡的廣州市現代化水網,構建適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水安全保障體系。
《規劃》根據廣州市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及河湖水系連通情況,立足全市“三脈、三軸、三核”的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和“五區八核、五縱七橫”的生態安全格局,全面構建“五源六脈、江河安瀾、綠美碧帶、數字全域”的廣州水網總體布局,有效銜接并協同融合廣東省水網以及區級水網。
推進新豐江水庫引水工程建設 新建廣州市東部水源工程
近年來,廣州構建起東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江四源”的供水格局,全面提升城市供水韌性,成為國內唯一具備四大優質水源的超大城市。2024年7月底,廣州北江引水工程也正式通水,廣州北部地區街坊用上優質的北江水。
本次《規劃》則提出了兩項新的水源工程——結合省級水網推進新豐江水庫引水工程建設;統籌完善全市水資源配置,新建廣州市東部水源工程。
在防洪排澇方面,《規劃》提出,對行泄西江、北江、東江過境洪水以及集雨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的30條骨干河道進行系統綜合治理,補齊各防洪保護區內骨干河道防洪(潮)堤閘缺口和短板;結合區域發展,對區域防洪排澇起重要作用的90條區域河道進行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形成“三江外擋洪潮、百川行泄雨洪”的防洪(潮)排澇體系。以增強流域調蓄能力為目標,加快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新(擴)建一批中型防洪水庫和調蓄湖,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增強洪水調蓄能力,提升流域性大洪水防御水平,爭取洪水防控主動權。
以碧帶建設為載體 打造多功能水陸生態廊道
《規劃》同時提出,在千里碧道建設的基礎上,以碧帶建設為載體打造集安瀾健康水帶、綠美景觀林帶、綠色交通帶、文化休閑帶、濱水經濟帶于一體的多功能水陸生態廊道,開展廣州市綠美碧帶建設。啟動綠美碧帶建設、派潭河國家幸福河湖建設,天河區、黃埔區謀劃區級全域幸福河湖創建。至2030年底,按市碧帶總體規劃建成一批綠美碧帶,全市建成50條(個)幸福河湖和2個區級全域幸福河湖。
在數字化提升方面,《規劃》提出,完善全市水網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一批已建在建大中型工程數字孿生升級改造,圍繞“水安全、水資源、水工程、水環境、水生態、水服務”六大應用體系,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廣州市數字孿生水網,全面提升廣州水務行業管理、治理水平。
加快推進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水質站網建設,在重點區域加密布設站網。建設數字孿生水網平臺,匯集全市基礎數據、自建水務智慧物聯感知監測數據、洪澇潮防御業務數據,建設并集成主要河道L2級數據底板、重大水利工程L3級數據底板,建設廣州市級、南沙區級數字孿生水網。加快推進一批已建在建大中型工程數字孿生升級改造,建設增城區派潭河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從化區大坳攔河壩、牛路水庫、南大水庫、沙逕水庫、增城區大封門水庫數字孿生工程,開展流溪河白云區灌區數字孿生工程。
飲用水水源
《規劃》統籌全市當地水和外調水,以西江、北江、東江、流溪河和新豐江水庫為主要水源,以西江引水工程、北江引水工程、南洲水廠水源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沙段)、東江引水工程、新豐江水庫引水工程等為骨干引調水工程,構建“五源濟羊城、六脈引甘泉”的供水水源總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