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水稻抽穗揚花期,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鎮古河村稻田里,郁蔥的水稻長勢喜人。8月27日清早8點不到,種植大戶許軍和運南干渠一支渠的管水員伍士民已在地頭查看灌溉情況。
“南邊這片水量差不多,稻田灌‘飽’了。走,到西邊那塊地看看,準備開閘放水。”伍士民說,要根據水稻長勢情況進行灌溉,科學管田。
宿城區是全省“三農”比例最高的主城區,入選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也是全國第二批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縣(市、區)。目前,全區完成改革面積63.61萬畝,超額完成改革任務,并順利通過省級核驗,改革區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18,農業灌溉方式逐漸從大水漫灌走向節水灌溉,有效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
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以綜合手段提升農業用水效率,減少農業用水總量和強度,有利于緩解用水緊張態勢,保障用水安全。
許軍承包的3萬多畝田地周邊斗渠實現“裝備升級”,取水口安裝超聲波流量計實時監測,用水變得“精打細算”。
有了硬件設備和水價機制的雙重助力,村里的用水效率大大提高了。“種多少水稻、小麥,都有一筆精細的‘水賬’,水利技術員經過實地多方測算,幫我們實現了精確供水。種植成本降低了,一畝地灌溉水量在500立方米左右,水價僅50多元。”許軍樂呵呵地說,抽穗揚花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環節,不能缺水,精準供水實現淺水灌溉,能更好地保花增粒。
田地灌溉好壞,影響稻谷品質和產量。“農田灌溉不是用水越多越好,如果超過合適的量,不僅浪費水,還會影響農作物生長。”宿城區運南灌區管理處負責人張林說,為確保灌域在灌溉高峰期安全,他和同事們連日來24小時巡查,嚴防大水漫灌和“跑冒滴漏”。
精打細算,告別漫灌。宿城區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深化農業水權改革。2022年,該區在中國水權交易所創新開展宿遷市首例農業與生態水權交易,皂河灌區通過節水改造,將189萬立方米的水量指標有償轉讓給蔡集鎮牛角居委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記者了解到,宿城區在保障灌區正常用水權益的同時,將灌區的水節約下來向多行業流轉,為開展區域、行業用水權交易和全面盤活用水存量積累了經驗。去年9月,江蘇潤城排水有限公司與江蘇京宿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簽訂再生水水權交易合同,交易2萬立方米市政及環衛用水。宿城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譚光耀介紹說,再生水具備“一水多用、重復利用”特性,這一交易在減少新水取用的同時,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和供水系統韌性,助力解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爭水”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明確要“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
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通過建機制、控水量,不斷強化種植戶的節水意識。“以前都是大水漫灌,現在都知道農業灌溉也要節約用水。”古河村村民田廣山說。
環環相扣的精準管理,擰緊農業“節水閥”。為持續鞏固改革成果,宿城區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試點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水價改革“四項機制”,多措并舉探索創新,用2到3年時間,形成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下一步,圍繞全區產業布局需要,多渠道籌措資金,打造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灌區。進一步優化水資源調度管理,實現灌區閘泵群多目標聯合調度,在保障農業灌溉的前提下,優先上游供水,實現一水多用、高效利用。探索實施用水大戶、家庭農場等參與工程管護、節水獎勵模式,不斷激發群眾節水積極性,確保水資源合理利用。”宿城區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楊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