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中段,是我省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區域之一,也是工程性缺水最典型的區域之一。過去的思南雖因水而生,卻“忘水興嘆”。
近年來,思南高度重視大水網規劃和建設,秉承著“多源共濟、多向供水”的治水思路,圍繞“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上、長受益”的目標,規劃實施了“十庫、八廠、七支線、兩聯接”大水網工程,探索出了一條“建管養用一體化”的城鄉供水新路徑。
堅持庫網并舉,增強調配能力
厚積薄發,水到渠成。思南按照“以小帶大、城鄉統籌,以大并小、小小聯合”的思路,堅持水源工程和配套管網同步建設,建立以水庫為水源點、水處理廠為節點、供水管網為聯結的城鄉供水網絡,完善水網“綱、目、結”,打通“最后一公里”。
通過整合全縣現有水庫及在建水庫,規劃升級改造了花灘子、爛田溝、雙河口、趙家壩、過水灣、小河、沙壩、枹木寨、龍洞、黑鵝溪10座水庫作為水源。
今年5月31日,貴州省銅仁市花灘子水庫工程在思南天橋鄉正式開工。花灘子水庫是銅仁第一座大型水庫,總庫容1.13億立方米,估算總投資32.17億元。工程建成后,將有效解決思南縣中心城區和周邊農村33.73萬人、思南縣省級工業園區、塘頭壩子等5.01萬畝連片灌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此外,思南還采用集中供水的方式,在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修建水處理廠,按照飲用水有關標準進行凈化處理,共建造富家寨、許家壩椏上、楊家灣、香壩、大壩場、寬坪、三羊溪、邵家橋8座水廠,日供水量達18.50萬噸。
同時,通過供水管網向周邊輻射、延伸、改造、聯網等措施,建立以水庫為水源點、水處理廠為節點、供水管網為聯結的城鄉飲水安全網絡。
目前,水利扶貧項目一期工程與二期工程已全面完工,進一步打通了河東區域和河西區域聯接的輸水通道,實現河東片區與河西片區供水互聯互通。三期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寬坪、大壩場、張家寨、涼水井、香壩五座水廠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
堅持科技引領,實現持續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6年8月,思南水務在全省率先實施“骨干水網”的同時,規劃建設了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智慧思南水務云”,以智慧水務“1+N”戰略作為運營運維保障,逐步落實了“一個調度指揮中心、N個智慧應用場景”的水務管理與服務體系。
目前,全縣已有6個供水區建立智慧水務調度中心,可以利用安防管理服務平臺大數據技術,實現對水源管理、集中供水、水資源調配等進行精細化、動態化的遠程監控、遙控,調節用水端需求、分配有限資源;同時,建立供排水大數據系統,對供水質量、管道水壓、用水戶數據實時監測,對水資源利用系數進行測算統計,推動節水節能、持續發展。
“智慧水務”有效破解了針對飲水安全全流程供水安全保障難點,實現從“源頭”到“水龍頭”供水一張圖管控。
堅持兩手發力,激勵社會參與
過去,農村供水工程主要由財政資金建設,并呈現出很強的公益性,自身的經濟回報率不高,因而缺乏社會資本投資的吸引力。
供水工程建成后,未能實現標準化、專業化、長效化管理維護,一直是水利部門治水的難點。
近年來,思南縣緊緊圍繞國家水利投資重點支持方向,加強與發展改革、財政、鄉村振興等部門溝通銜接,積極爭取資金用于水利建設,并通過跨區域合作、招商引資等渠道,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運營,形成了政府和市場協同治水興水合力。
同時,通過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撬動和保障作用,出臺了《水務投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按照“四位一體”水務投融資模式,拓寬水務投融資渠道,投入3.5億元注冊成立思南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全縣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務投(融)資平臺,下設兩家全資子公司對縣、鎮、村等分級運營管理,確保供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堅持建管并重,提升運管水平
三分建,七分管,要想做好農村供水工程運行并兼顧長久發揮效益,建好只是基礎,管好才是關鍵。
近年來,思南嚴格按照《貴州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要求,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構建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不斷提升水利工程運營管理水平。
通過實行分區管理,縣水投公司下轄的三個全資子公司分別負責縣城、集鎮和農村等跨區域供水管理,將全縣劃分為6個供水區域。每個鄉鎮設供水站,各鄉鎮供水站成立巡邏隊和服務搶修隊,并配備專業質量檢測員,負責平時供水管道巡邏,發現管網滲漏、爆裂、斷裂等情況,及時搶修,形成縣城和集鎮15分鐘、集鎮周邊30分鐘、農村2小時供水問題“搶修圈”。
大水網工程讓如今的思南人從“喝上水”變成了“喝好水”。截至目前,全縣20戶以上自然村寨集中供水率達100%,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5%;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78.09%,遠超全省平均水平;水質達標率100%,供水保障率97%,自來水普及率92.5%,64.75萬農村人口喝上干凈穩定的自來水。
困擾幾代人的飲用水和秋冬旱季缺水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思南群眾多年的期盼變成現實,潺潺流水將承載著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斷潤澤思南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