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功能到形態,從內涵到外延,從城鎮到山野,浙江的水“千變萬化”,不斷適應高質量發展、人民美好生活提出的高要求、新期待。浙江省水利廳聯合浙江日報開設“一滴水的72變”專題第二季,旨在全面展現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下,浙江之水的精彩蝶變。本期,我們來看農村供水工程建管機制改革激發的活力。


6月26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杭州市淳安縣鏡洪村埋設在河道內的飲用水管道因水流沖擊損毀。巡查員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上報縣級統管單位。接到通知后,淳安縣農飲公司10名農飲工作人員身穿救生衣、腰系安全索走入洶涌的河水中,奮戰數小時,終于趕在村民做晚飯前架設好新管線,恢復供水。
農村供水工程點多、面廣、量大,長效管護一直是痛點、難點。淳安縣積極探索“公司化運作”縣級統管模式,明確淳安縣農村飲用水管理有限公司為農村供水工程縣級統管機構;23個鄉鎮分別成立了子公司,負責各鄉鎮農村供水工作,由縣級統管機構統一管理。今年梅汛期,全縣供水管道因暴雨洪水受損479處,接到群眾求助電話131起。在縣級統管模式保障下,平均3小時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率100%,保障了全縣37.6萬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淳安縣農飲水工作人員搶修因洪水沖毀的飲用水管道
為更好地發揮縣級統管單位的作用,近年來淳安鼓勵縣級統管單位參與農村供水工程建管全過程。如,在規劃方面,縣級統管單位結合多年管理過程發現的如汛期渾水、旱季缺水、冬季凍水等問題和水產業發展需求,可以給縣級主管單位在規劃決策中給出可行性建議。建設方面,縣級統管單位直接作為項目建設主體,負責項目的質量把控、進度統籌、安全生產等,真正做到“誰使用、誰負責”。管理方面,建管單位為同一主體,大大縮減了移交環節,實現建管無縫銜接,早日發揮工程效益。
同樣地處山區、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臨安,當地負責農村供水統管職責的臨安區農村水務公司借鑒社區網格化管理經驗,打造農村供水“30分鐘服務速達圈”。在整個供水范圍設立4個營運分公司、10個營業片區、26個大網格、36個小網格,分別設立片長、管理員、網格員,并依托“天目智管水務”數字化平臺,快速精準服務群眾用水問題。有了這個“圈”,臨安村民遇到用水問題,只要撥打服務熱線,便可實現小修20分鐘速達現場、半小時完成搶修,大修30分鐘速達現場、4小時完成搶修。
杭州市臨安區農村供水網格員上門檢修
農村供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浙江率全國之先建立農村供水縣級統管機制,全省有農村供水任務的84個縣(市、區)均已建立農村供水專管機構,并設立24小時服務熱線,由縣級統管單位統一進行縣域內農村供水工程運營、管護和供水服務,確保農村供水工程有人管、有錢管、長效管。去年,浙江啟動單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動,在享受優質供水服務方面確保“一村不落、一人不少”。為實現這一目標,水利部門提出了“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深化改革舉措,在縣級統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因地制宜分片分區設置農村供水服務網點,打造農村供水快速響應服務圈,提升統管服務水平,有效增強農村供水的韌性。
遂昌縣永興村供水站
與此同時,數字化改革的加持,為農民喝好水增加了底氣。省水利廳迭代升級“浙水好喝”數字化應用,加快水源、水站感知體系建設,打造農村供水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鏈條監測系統,全省9684座供水水廠(站)、9720處供水水源全部入庫、上圖、聯網。同時,從解決群眾對喝好水的高頻需求和關鍵問題入手,建立問題自動研判、預警分析和跨部門跨層級協同閉環管理機制,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84個縣(市、區)建立“一縣一平臺”數字化運維平臺,與“浙水好喝”平臺實現互聯互通。
紹興市上虞區城鄉供水數字化統管平臺
今年2月,我省首部關于農村供水的規章《浙江省農村供水保障辦法》正式施行。《辦法》修訂完善農村供水規劃與建設、水源與水質、供水與用水、法律責任等內容,為進一步深化農村供水改革提供法律基礎。
喝上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體制機制變革之下,越來越多城鄉居民正在共享放心安全優質的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