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井水不夠用,池塘水受污染,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西水東調”工程送來了清亮的自來水,村民們終于過上了滋潤的日子。說起這一變化,方柏瑞感慨不已。
靠天用水苦不堪言
坎山鎮民豐河村有700多戶人家。村民方柏瑞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村民洗菜燒飯主要靠用水箱收集的雨水或用井水,洗衣服、洗澡用的是池塘水。
回想起20多年前的日子,方柏瑞感慨地說,當時生活一是靠天上降雨水。用雨水煮熟的飯,表面總有層淺綠色;燒水的壺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結一層垢。雨水不夠,就得用地下的井水,地下水“太硬”,對腸胃損害很大。即便這樣,遇少雨時節,地下水位下降,就只能到水質最差的小池塘去挑水。他家門口10米遠就有個一畝大小的池塘,村里的小池塘有30多個。
方柏瑞告訴記者,以前東片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絡麻,這種植物的外皮腐爛后,剩下的筋絡是編織麻袋的主要原料。每年秋季,村民們將絡麻皮浸泡在小池塘和民豐河里,讓其自然腐爛。一到那個時候,河里和池塘里的水就變得又黑又臭,根本不能用。到1984年,鎮上辦起了小水廠,由于水量有限,主要滿足集鎮居民用水,周邊農村的用水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改善。大伙一直盼著有一天也能像城里人那樣享受到清亮干凈的自來水。
“西水東調”苦盡甘來
1989年,我區開始實施“西水東調”,由此掀開了蕭山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新篇章。“這項宏大工程,當時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是首創。一期工程通水后反響很強烈。”區水務集團供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期工程從1990年動工,1992年底竣工,共鋪設直徑300毫米以上管道30公里,供水范圍擴大了,增加受益人口22萬;二期、三期工程分別在1993年和1996年動工,到1999年整個工程基本完工。至此,蕭山初步形成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格局。
供水主管鋪到當時的坎山鎮曇華村(現為民豐河村)村口那天,村民們奔走相告:“盼了多少年,咱也能喝上自來水啦!”隨后,村里開始籌集資金,安裝村內輸水管網。方柏瑞回憶說,由于種種原因,直到2005年,全村1000多戶人家才全部裝上了自來水。
近年來,隨著東片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數量猛增,水壓偏低,水輸不到3樓以上的用戶。為此,原自來水公司在坎山鎮、南陽鎮建造了兩個加壓站,水壓明顯增強,滿足了東片農民生活用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