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向其他企業購買水資源使用權,僅用了兩天,我們就可以合法地取用地下水了,解了燃眉之急。”近日,接到中國水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發來的《水權交易鑒證書》后,宿州市埇橋區城東新區發展促進中心3家企業直呼“解渴”。此前,在埇橋區水利局的幫助下,這3家企業通過國家水權交易平臺順利完成水權交易。
“在區域總量指標控制不變的基礎上,水權交易通過水權轉讓的形式,解決了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了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埇橋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劉洪對記者說。他用手機打開國家水權交易平臺,系統上顯示,今年1月1日至8月9日,安徽省共有53筆水權交易成交,其中埇橋區占30筆。
埇橋區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一直“精打細算”管水用水,獲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區。為盤活水資源存量,今年以來,該區積極探索水權改革,推進水權交易,全區水權交易成功簽約數量持續增長。
“推行水權交易制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是破解水資源價值轉換實現難、區域用水指標緊缺、優質項目取水指標難等問題的重要手段。”劉洪表示,鼓勵和引導企業把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節水措施等節約出來的用水權,有償轉讓給有需求的企業,既緩解了企業發展用水壓力,也實現了用水權轉讓方與受讓方合作共贏,還能倒逼企業節約用水。
宿州市皖豆香豆制品有限公司因持續擴大生產規模,面臨用水指標超標困境。為解決企業難題,埇橋區水利局通過水資源在線監控系統發現,宿州市第一造紙廠通過改進生產工藝,節省出部分用水指標。經該局牽線搭橋,雙方成功簽訂水權交易協議,一方激發了生產活力,另一方則以合理節水減排收益的方式獲得了一筆周轉資金,實現了雙贏。
近年來,埇橋區積極推進全區133家取水許可持證單位確權,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的水權產權制度。同時,加快用水權初始分配,深入開展水資源管理和節水管理規范化建設,通過制定管控指標、落實監管責任、創新監管方式、開展取用水預警工作,為水權交易騰出富余空間。該區已初步形成科學規范、順暢流轉的水權交易市場,完成用水指標由政府調整增加轉為市場公開交易的轉變。
“大力推進水權交易,也有助于進一步規范企業取用水行為,對于保護皖北地下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劉洪說。
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關系到區域生態、群眾用水安全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據初步統計,埇橋區地下水取水口共有2萬多個,監管難度大、成本高,非法取水問題較為突出。去年以來,該區排查出非法取水口超過300個,近期正在進行專項整治行動。
針對這一情況,埇橋區人民檢察院聯合該區水利部門、生態環境部門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皖北地下水資源保護專項活動”,全面摸排區地下水開采使用情況,圍繞擅自開鑿取水井、越層混合開采地下水、無證取水等行為進行監管。
為讓更多“沉睡”的水資源“活”起來,埇橋區建立健全水量存余管理機制,對用水單位富余水權加強監測、建立臺賬、統籌管理。目前,該區有數十家企業水量較為富余,這些富余水量變成“水資產”,為水權交易市場提供了要素支撐。一些用水緊缺企業通過水權交易,短時間內取得新上項目的用水指標,加快了項目建設進程。
“為擴大水權市場供應量和交易量,提升水權交易活躍度,埇橋區正探索由‘政府牽線搭橋、企業協議轉讓’向‘政府—企業、企業—企業間雙向交易’模式轉變,實行賬戶注冊、登記交易和價款結算全過程監管,搭建水權高效流轉的‘橋梁’。支持和鼓勵用水單位將富余水權投放交易市場自由交易,獲得合理節水減排收益,激發用水單位自主節水減排的內生動力。”劉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