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住一個小區的居民,彼此卻很陌生,鄰里糾紛時有發生,導致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不強。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讓鄰里關系更融洽一些,讓群眾生活更幸福一些?8月16日,筆者走進浦江社區進行了采訪。
把群眾的“需求清單”轉變成“幸福清單”
在浦江社區各個小區,活躍著一支黨員先鋒隊,居民有矛盾糾紛他們及時調解,居民有問題他們積極解決。“黨員先鋒隊由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庭戶長組成,他們對本小區及住戶情況非常熟悉,在處理問題時更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浦江社區黨支部書記楊致坤介紹,有了黨員先鋒隊,基層治理就更精準、更高效了。
浦江社區訪民情、知民意、解民憂,分門別類繪制了民意需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意見圖冊,黨員先鋒隊“按圖索驥”,點對點聯系服務群眾,努力將群眾的“需求清單”轉變成“幸福清單”。
浦江社區還組建了紅領巾志愿服務隊、銀齡先鋒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他們通過微信群搭建“響應式”志愿服務平臺,開展義診、平安巡查、樓院清潔等志愿服務活動。同時,該社區整合青年黨員、律師、醫務工作者等資源,開展移風易俗、普法維權、糾紛化解等服務,真正實現“老有所為、少有所學、壯有所用”。
“創新社會治理不僅僅是維護社會秩序,還要把黨的領導植根于基層、扎根于群眾。要在一個個小區、一棟棟樓宇、一類類群體中織密基層黨組織之網。”楊致坤說。
居民需求什么就引入什么 壯大社區治理“朋友圈”
“在這里,可以跟著老師學做面塑、學唱歌跳舞……周末變得很充實。”浦江社區小朋友王子鑫說。
“以前沒有這些課,孩子周末就在家看電視。現在有老師免費教學,孩子既有了安全的去處,又能培養興趣愛好,真的很好。”家長胡女士表示。
“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這離不開社區‘合伙人’的助力。”楊致坤說,社區居民結構復雜、訴求多樣,社區資源和人手卻有限,事情多人手少,干起工作來如同“小馬拉大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何破題?“想辦法壯大社區治理‘朋友圈’。”楊致坤介紹,今年3月份,浦江社區秉著“居民需求什么,就引入什么”的原則,以“空間換資源”的合作方式,發動社會力量“合伙”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公益+低償+市場”的方式,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品質化的社區服務。
目前,浦江社區已吸納包括消防救援大隊、醫院、學校在內的10余家轄區企事業單位參與共建,成功引入了吳氏面塑等6家公益組織,共同構建了“1+N”的新型公益服務新模式,不僅讓居民在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也有效調動了大家參與鄰里活動和社區治理的熱情。不少居民還主動要求加入社區“合伙人”隊伍,共同為社區治理出力獻策。
實現辦公面積最小化 服務場所最大化
8月15日,古城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浦江社區開業并投入運營,中心設有活動區、居住區、康復區、社區食堂等功能區,將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這里設備齊全,環境好、服務態度好,極大方便了我們附近的老年人。”參觀結束后,張先生對這里的環境非常滿意,連連稱贊。
“浦江社區轄8個小區,社區內有7000余人。過去,社區沒有單獨的黨群服務中心,想舉辦群眾性活動也比較困難。”楊致坤回憶,2022年,浦江社區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服務活動陣地建成,社區按照“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的原則,除了辦公場所,其余全部用于服務居民。
以前在群眾眼里,只有需要辦啥事了才會找到社區;如今,綜合服務中心設有親子活動室、青少年活動中心、聲樂室、舞蹈室、書畫室、科技體驗館等10多個功能室,硬件越來越好,服務也越來越優……
現在,居民們更愿意走進黨群服務中心,看一看、坐一坐,鄰里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群眾生活更加幸福,社區也變得更有溫度、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