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敕勒川水廠看到,農村供水信息化平臺、SCADA自動化泵站、巡檢無人機、電磁流量計、物聯網終端、噪聲監測儀等供水數字化設備,以及農村水費管理平臺、自助繳費查詢平臺等,可謂應有盡有。
“水廠通過標準化工藝流程從水源井中抽取原水,原水進入清水池沉淀后進行消毒,消毒后的水進入配水泵站,通過輸水管網輸送到用戶家中。”內蒙古蒙源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副主任付紅娥向記者介紹了敕勒川水廠的工藝流程。據了解,整個生產過程中,在線水質監測設備實時對水廠生產指標進行24小時監測預警,水廠水質化驗室還要定期進行水質檢測,確保出水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敕勒川水廠是土左旗7處“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之一,承擔著敕勒川文化旅游區和敕勒川鎮9個行政村的供水任務,服務人口5896人,2022年實現了與土左旗防砷防氟水廠供水聯網水量互補功能,保障了敕勒川鎮兩萬多村民的飲水安全。
按照《土默特左旗加強農村供水保障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方案》,2023年8月,土左旗水務局與內蒙古蒙源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全旗7處“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接管運營協議,按照“1+3+4”模式(即:建立一套水費收繳管理體系,搭建三套信息化系統,實施四個方面的供水安全保障與管理)運營管理全旗農村集中供水廠。
從敕勒川水廠出來往東走,來到敕勒川鎮黑蛇圖村,村口的供水觀測站同樣令人眼前一亮,觀測站內安裝有物聯網水表、遠傳壓力表、電動調流閥、水浸傳感器、警戒攝像頭等設施。據內蒙古蒙源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負責人云飛介紹,供水觀測站主要具有4個方面的功能,一是明確供水設施管護界限,二是實時監測村內用水狀況,調度管網供水,三是作為水費收繳依據,按時計量核算水費,四是實時監控供水水壓,實現漏損管理。
作為敕勒川水廠的受益村之一,黑蛇圖村家家戶戶都安上了智能水表。“自從用上敕勒川水廠的自來水,水質干凈,喝著放心。有了智能水表,人們的節水意識提高了,交水費方便了,現在農村也是滿滿的現代感。”村民張文義笑著說。農村飲水安全事關農民福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聚力辦好民生實事,大力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著力優化農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全市已建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517處,覆蓋農村人口89.05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24%。
2023年以來,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市水務局積極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統管,著力破解農村供水工程管護問題,提升農村供水工程管護水平,制定出臺了《關于農村集中供水由旗縣區政府國有供水企業接管的指導意見》,確定從全市16處“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著手,全面推進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模式。
通過一年來的努力,全市16處“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移交國有企業接管,安裝村口計量水表507塊、入戶計量水表126522塊,全面推行計量收費。覆蓋的25個鄉鎮,12.53萬用水戶全部實行計量收費,供水工程管理不規范、水費征收難、用水效率低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據市水務局水利建設科科長鄭一濤介紹,目前16處“千噸萬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體制機制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以點帶面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下一步,市水務局將加快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全面推行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逐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強化縣域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統一服務,全面提升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