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屬于干旱缺水地區,水資源先天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短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不斷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著力破解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難題,努力為自治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支撐和保障。
強化組織領導
公共機構數量龐大、類型多樣、用水量大、社會關注度高。做好公共機構節水工作,是內蒙古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全社會節水的關鍵。
自治區水利廳近年來深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節約用水條例》,按照“節水制度齊全、節水管理嚴格、節水指標先進”的要求,普及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舉措,全面提升政策制定、器具應用、載體建設、宣傳教育等公共機構節約用水管理機制,推動公共機構節約用水工作高質量發展。
自治區水利廳成立了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其他廳領導為副組長,有關處室、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節水機關建設領導小組,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辦公室、節水辦牽頭抓,有關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按照各部門職能職責,我們逐步建立健全各項節水、用水管理制度,確保自治區水利廳在履行節水、用水、管水各項職能上做到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內蒙古自治區節約用水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強化監管手段方面,實行了“量化分解、定額使用、超額自負、獎罰分明”管理機制,牽頭部門定期對各部門的節水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分析,指出不合理用水環節,提供專業化節水建議,全力推進節水機關建設工作。
實施節水改造
水平衡測試是對非居民用戶進行用水合理化分析的科學管理方法,是貫徹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鞏固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的基礎性工作。為準確找出用水薄弱環節、挖掘節水潛力,自治區水利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辦公樓進行水平衡測試,為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管理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據。
通過水平衡測試評估發現,用水計量設施更新改造亟需推進。通過對辦公樓內一、二級水表查缺補漏、改造升級,自治區水利廳實現了對每個用水單元用水量的計量、傳輸,智慧節水平臺以此為基礎,實時分析用水數據,實現了用水情況的在線監測與管理。目前,自治區水利廳辦公區內的水計量設備配備率達100%。
自治區水利廳將原有凈水系統改造為中央凈水系統,既滿足在用水峰值期間員工正常用水的需求,同時還可以降低廢水率,改造后新系統的廢水率為45%,可全部回收利用,達到節水目的。
當前,辦公區內節水器具配備率達100%。通過節水終端器具改造,不僅有效減少了“跑、冒、滴、漏”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又減輕中水處理和污水排放壓力。
通過多舉措加強對非常規水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目前,自治區水利廳綜合辦公樓內已建成中水回用系統,該設備每天可節約自來水3至6噸,出水水質穩定達標,達到節水機關建設標準中對非常規水利用的要求;雨水收集利用及綠化系統匯水面積約3026.5平方米,蓄水容積14.5立方米。
每一位水利職工都是節約用水的踐行者、倡導者和監督者。當前,《節約用水條例》已經施行,自治區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職工對用水設備使用的技能培訓,實現操作規范高效,確保巡檢和維護及時有效;同時,進一步加大節水宣傳力度,積極組織自治區各盟市、旗縣水利(水務)機關單位參觀交流,充分發揮水利廳節水機關建設示范標桿作用,以點帶面,使節約用水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