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點綴了蘇州的春色?陽光灑在江南水鄉交錯密布的河湖上,晶瑩剔透的“果凍河”美上熱搜;陽澄湖“水下森林”里,水草與魚群嬉戲共舞;河道沿岸綠蔭裊裊,白鷺翩飛。
比春色更讓蘇州人欣喜的是,蘇州河湖水質日益提升,2023年蘇州全市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95%,太湖蘇州片區水質達“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連續16年安全度夏;基本消除城鄉劣V類河道,累計建成幸福河湖超2200條。
“水質日益提升”,為了這六個字,蘇州堅持“見河長、見行動、見實效”,完善市委市政府領導掛帥出征、18名市級河湖長牽頭、18名河道主官為紐帶的工作機制,河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提質”,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站在新起點,2024年,蘇州發布1號總河長令,全面加強現代水網建設,讓水網建設惠及民生福祉,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治水答卷。
水岸同治
繪就碧水清流新畫卷
“就是這片湖,水清吧!”4月30日,相城陽澄湖度假區管理辦安監環保部部長戴飛領著記者來到陽澄湖中湖,碧波蕩漾之下,“水下森林”水草密布,魚兒穿行;“美人腿”兩側的人工浮動濕地蘆葦搖曳,白鷺翩飛……
陽澄湖的水清岸綠,不僅體現在肉眼可見的清澈之中,更經得起各類數據指標的考驗。2023年國考陽澄湖心斷面首次實現水質“達Ⅲ”目標,總磷濃度0.047mg/L、同比改善13%,溶解氧濃度同比改善6.92%,總氮濃度同比改善5.1%。
湖水清清因何來?蘇州按照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的生態保護修復理念進行“水岸同治”。水里做文章,蘇州投資千萬元養護好陽澄中湖濕地、建設陽澄西湖屏障帶工程,筑牢陽澄湖生態屏障。
“水下土方地形塑造建設即將完成,下階段將種植蘆葦、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今年10月陽澄湖將新增一片‘水上森林’。”在陽澄湖鎮圣堂村岸段,陽澄西湖屏障帶工程進展順利,生態島初現雛形。相城區水務局水利建設管理科科長朱建平介紹,工程將在湖濱岸建設800米生態護岸,利用水生植物對淘刷護岸進行生態修復,并通過攔截、凈化等措施,降解水體氮磷等物質,構建有效的入湖生態屏障。
“岸”上下功夫——通過對相城區高標準大閘蟹養殖池塘全面摸底建檔,科學制定排水計劃,加強尾水監管,嚴格做好水質監測,確保尾水達標排放;實施雨污水管道修復工程,去年陽澄湖鎮對轄區564公里雨污管道“體檢”,并對檢測出的問題管網進行維修。
一湖陽澄清水,是蘇州水環境治理成效的一個“縮影”。蘇州水務部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重點水域,不斷推動河長制走深走實,用心守護這一方溫山軟水。
緊盯源頭減排。蘇州推進產業綠色集約發展,去年改造、淘汰低端低效企業近4000家;開展新一輪涉磷企業整治,3000多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全部完成;攻堅“消劣爭優”、污水治理提質增效和“廠網統一管理”,累計治理劣Ⅴ類河道1257條。
強化高效利用。開展河湖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和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回頭看”,拆除市級河湖沿線違建11.6萬平方米,在全省首創“水域銀行”機制,確保水域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
突出生態修復。落實“一湖一策”系統施策,重點打造以陽澄湖、昆承湖、淀山湖等為中心的八大湖泊群;完成年度幸福河湖建設400條,印發全國首個縣級幸福河湖群評價辦法,元蕩獲評示范區首個示范幸福河湖,長漾國家幸福河湖建設穩步開展,“雙湖”協同示范區建設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齊心“河”力
打造多元治水格局
交界河湖水環境共同治理,一直是個難題。
地處“吳根越角”的嘉興市秀洲區和蘇州市吳江區,水系相通,犬牙交錯的界河長達39公里。錯綜復雜的水系,讓兩地多年的“水賬”一直難以算“清”。近年來,兩地跨界協作、團結治水,建立聯動機制,讓河道重現清波。
在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四地,一泓清水四地守護,“治河不分家”成為共識。蘇錫常湖建立環太湖機關黨建圈、四市河長制協作機制,舉辦“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環太湖四市河湖長制工作培訓,合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蘇錫兩地開展望虞河(漕湖、鵝真蕩)示范區水環境協同融合發展行動,兩地毗鄰地區實現生活污水就近相互改接管。
協同治水,不僅讓水更清河更暢,也將合作從水延伸到岸、從岸延伸到人,構建多元治水新格局。去年以來,蘇州市河長辦深入推進“聯合河長制”改革,探索跨界水體水利工程“建管運”一體化路徑;建立“聯合河長+黨支部+攻堅項目”機制,完善“河長+檢察長”“河長+警長”等協同模式,“江河湖海”公益修復基地體系基本形成;探索政企民共治新路徑,成立治河志愿組織157家,吸納民間河長8469名。
暮春時節,記者來到蘇州園區金雞湖街道,只見沿著東方社區穿梭而過的園區57號河碧波潺潺,兩岸楊柳低垂。一年前,這條河還是居民口中的“鬧心河”,兩岸環境臟亂差,存在樹木倒伏、雜草叢生、垃圾堆放、景觀缺失等問題。
“為改善河道環境,社區聯合金雞湖街道社工室探索開展‘河湖議事廳’,執行發揮‘五社聯動’的作用,社區、物業、居民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共同參與河道治理。”東方社區黨委書記沈亢介紹,“河湖議事廳”成立一年來,開展多次主題議事會,清理了河道雜物,并種植了山茶花、月季等景觀花苗,讓河道煥發新生。
河道治理腳步不止于此,東方社區還成立了一支15人的常態化居民護河隊,為持續改善水體環境注入活力。“蘇州這樣的好地方,我們是發自內心地去呵護它。看著河水清亮,心情也跟著變舒暢了。”退休黨員陳琦是護河隊的一員,每周她都要沿著河流,觀察水質、河岸生態。
人們的笑臉、復綠的河岸,無疑是蘇州協同創新,構建多元管護治水格局的“生動注腳”。
構建現代水網
為“東方水城”增添色彩
現代水網建設,是系統治水的關鍵一招。作為江南水鄉,蘇州如何加快構建現代水網?蘇州的答案是,將基礎設施建設、河湖治理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用三張網串聯起來,推進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蘇州現代水網,著力提升河湖“安保能力、聯通活力、凈水內力、節水潛力、興業動力、惠民魅力”,形成“河長領治、部門聯治、上下齊治、大小統治、三水同治、全民共治”新格局。
作為河長制的率先探索者,蘇州已制定了更高的目標。今年4月10日,蘇州召開全市河長制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扛責任、強治理、聚合力,更加有力抓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工作,加快吳淞江整治等現代水網工程建設、建設幸福河湖,抓好長江大保護、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等重點任務,合力繪就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動圖景,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治水答卷。
有了目標,接下來該怎么做?今年,蘇州將筑牢防洪排澇供水的安全保障網,以市域自然河湖水系為基礎,以重大流域性工程、中小河流等區域性工程、控制性調蓄工程、安全供水和防洪排澇能力建設為重點,構建水網“綱、目、結、點”格局;打造生態惠民興業的幸福河湖網,堅守水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加強工業污染、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太湖蘇州轄區、陽澄湖穩定Ⅲ類,昆承湖、澄湖2024年創Ⅲ類。新建幸福河湖260條,建成太湖水文化館,探索建設“15分鐘親水圈”,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織密高效協同共治的智慧活力網。蘇州還將結合水網數字化改革,構建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協同融合的智慧孿生水網體系,發揮好示范區“一河三湖”共保聯治、太湖淀山湖等跨界河湖協作機制作用,積極引導全民治水。
“蘇州將全力建設安全、生態、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河湖,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為蘇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水環境基礎保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增添更多美麗色彩。”蘇州市河長辦主任、蘇州市水務局局長陳習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