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江河湖泊眾多,但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基本國情水情。長期以來,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總體上較粗放,用水效率不夠高,浪費現象存在,與高質量發展不相適應,如何更好供水節水是擺在各地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2020年以來,寧夏落實水利部關于在全國開展“互聯網+城鄉供水”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可推廣經驗的部署要求,構建數字供水領先模式,走在了全國前列。寧夏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7%,規?;┧こ谈采w農村人口比例達91%,供水節水效果明顯,廣大群眾得到實惠。從寧夏等地的實踐經驗看,“數字管水”有3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打好物質基礎。優良完善的水利工程是實行水利數字化的基礎,可以實現一體化高效管理,有效防止跑冒滴漏。為此,寧夏對工程水網進行提標夯基,構建一體化供水格局,推進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大連通建設,供水工程區域互通、縣縣打通、城鄉連通,在充分發揮已建工程效益基礎上,相繼實施骨干供水工程,形成覆蓋全域的水源工程布局。
進行數字支撐。供水工程良性運行、水質全程管控是供水工程數字化的核心,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施從水源、水廠、管網到用戶端的全流程數字化改造,形成以“云、網、端、臺”為支撐的數字治水基礎運行環境。從用戶端看,城鄉群眾可通過手機APP繳費購水、查看用水信息、申請停用水等,讓用水更便捷、繳費更明晰。
加強系統管理。建好用好數字水網,既要保障用水安全,增強供水預報、預案能力,保障飲水無憂,又要提效增智。從相關實踐看,應建設統一的“互聯網+城鄉供水”管理服務平臺,集成數據采集、管理服務、公眾服務、移動服務等系統,接入智能水表等在線監測設備,將供水數據遷移上“云”,推動水源智能聯調、水質在線監測、事故及時處置。
“十四五”時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仍需穩定的水資源作為支撐,而未來水資源供需矛盾則較為突出。因此,要加快推動“互聯網+城鄉供水”建設,發揮數字化精準、智能、節水等優點,既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又以節水擴大發展空間,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