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講述人:安徽省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管理處副處長 吳云
近日,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監測中心預警了一起因施工作業導致的供水泄漏三級風險事件:在人流量較大的蜀山區金寨路與南二環交口附近,管道長期暗漏,很可能導致路面塌陷。我們第一時間通知合肥供水集團,該集團立即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處置了險情。
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是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的重要之舉。
作為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合肥市擁有重要橋梁224座,城市地下管線總長2.4萬余公里,傳統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模式以人工巡檢為主,輔以定期檢測,安全隱患不容易發現。為破解城市安全發展難題,合肥市聯合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啟動了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重點覆蓋水、氣、熱等年代久遠的管網和人口密度大的高風險區、安全敏感區,逐步建立起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目前已經覆蓋137座橋梁、7316公里管線,累計布設100多種、6.4萬套前端感知監測設備。
我長期從事市政公用行業管理,有幸見證并參與了城市生命線工程從無到有、從局部到全域覆蓋的過程。我們在全國率先建立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行監測標準體系,編制發布兩項省地方標準。目前正在牽頭編制一項國家標準,填補國內城市生命線工程標準的空白。
借助城市生命線工程,合肥市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管理實現了從被動解決到主動防控的轉變,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持續提高。截至4月底,合肥市已累計處置供水管網泄漏、內澇積水、橋梁結構損傷等各類風險預警800余起,風險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發生率下降60%。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蘇雁、杜倩、常河、任爽、李宏、張國圣、嚴圣禾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蘆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