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慶友拿著容器接著自來水,洗菜煮飯喂牲口……“水壓穩定,水質也好,日常生活完全夠用了。”說到高興處,藍慶友指著墻角的幾個滿身是灰的藍色塑料桶說:“這幾個‘備用水桶’都‘下崗’好久了。”
時間回到2012年7月,藍慶友響應村里號召,接通了自來水管道,用上了自來水,本以為是一件“好事”,沒想到糟心的事接踵而來:自來水水壓不穩定,三天兩頭“鬧脾氣”,自來水時有時無;水質無法保證,遇上大旱,水質渾濁;由于有的管道建設年限已久,經常檢修,造成停水……
開通自來水后,藍慶友家的水井就近乎荒廢,雖可飼養牲畜用水,但人無法飲用。如果再重新打井,花費成本更高,不劃算。于是,藍慶友想了一個辦法:每到用水高峰期,便找幾個藍色塑料水桶,在三公里外的親戚家水井里打水,以滿足日常生活用水。
與此同時,榮昌區水利局與供水企業也接到不少用戶投訴。該局通過走訪,發現大部分小型供水工程建成時間較長,制水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夏季高溫季節和國慶、春節等節假日期間,大量村民返鄉,供水能力不足引起的高海拔、邊遠地區水量水壓不足問題成了反映問題的熱點,加之水源水量有限,干旱期間供水保障率不高等。
水利糧豐,水潤民心。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癥下藥。經過反復調研論證,榮昌區水利局總共實行四項舉措:
一是實施全域性規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打破過去以鎮、村為單元的規劃建設理念,按照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的總體思路,通過“以城帶鄉、以大并小”的方式,大力實施城鄉聯網、區域聯通和規模化供水工程,跨行政區域供水、聯網供水得以逐步實現。目前,榮昌區在用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6處,日供水能力5.15萬m³,供水管網達6200余公里,覆蓋農村及鄉鎮人口42.17萬人,集中供水率97.08%,自來水普及率93.58%。
二是主動承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行管護,始終堅持“建管一體化”,實現建管深度融合。從2019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持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一改三提”五年行動,新建改造規模化工程,建設供水管網3500余公里,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
三是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把控施工質量和安裝材料關,充分發揮運行單位和村社居民監督作用,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項目交付前嚴格落實試運行期間的水質檢測和管道試壓試驗,確保交付工程質量合格,降低日后運行管護成本。
四是成立區屬國有村鎮供水公司,全面實現水廠國有化、企業化經營。從2010年開始,逐步收回了4家水廠的產權,終止了9家鎮、村級水廠的承包經營權,統一對全區國有村鎮供水工程進行管理。同時,按照國有企業化、集約化管理模式,制定了統一的規章管理制度,全面實行6S管理,落實目標責任制,激發企業活力,探索出了適合榮昌實際的生產經營模式。
榮昌區水利局立足實際,精準施策,補齊短板,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該區農村大部分區域供水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水源穩定,我再也不用擔心用水問題了。”藍慶友喜笑顏開,家里的備用水桶也下崗了。
“隨著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實施,我們將在北部片區和南部片區各規劃建設2個中心水廠,北區水廠總設計規模10萬噸,向主城以北片區12個鎮街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南區水廠設計規模5萬噸,供水區域覆蓋高新區及南部片區9個鎮街,2個中心水廠的建設將加快實現全區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讓群眾用水得到全方位保障。”榮昌區水利局負責人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