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記者走進被當地人稱為最“苦窖”的地方——西吉縣紅耀鄉小岔溝村。村民宋兆平的小院里,老伴打算給孫子洗幾件衣服,打開太陽能熱水器,水龍頭淌出熱乎乎的水流。除了一畦綠油油的新韭,院子里依次排開的三口井最醒目,第一口是水窖,第二口是自來水閥井,靠近門口的第三口是水表井,平平無奇的設施是宋兆平從“沒水喝”的生活到實現“有水喝”“喝好水”的生動證明。
“我們現在吃的自來水,香甜綿軟,比窖水好多了。用水和城里人一樣,沒有區別。”宋兆平自豪地一邊對記者說,一邊拿起手機打開“我的寧夏”政務App,展示線上繳費功能。去年9月,他一次性充值200元。
“老哥,水費余額要是不足10元了,系統會自動給你發短信提醒;你還能在手機上報修,信息直達我們數字供水系統……”寧夏六盤山水務有限公司西吉分公司副經理馬曉東手把手教宋兆平解鎖“云上”供水服務新技能。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是寧夏開展“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的成果之一。如今,寧夏340萬和宋兆平一樣的農村居民全部喝上優質放心水。
在寧夏,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一直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牽掛的重要民生任務。寧夏全力推進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建設,通過北揚黃河水、南引涇河水,接通“大水源”、連通供水網,相繼實施了銀川都市圈城鄉東線、西線供水工程和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中衛市城鄉供水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初步形成“6+2”骨干水源工程總體布局。尤其是2016年,隨著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連通工程建成通水,113萬西海固農村居民實現從“喝水難”到“有水喝”的巨變。
農村供水“最后100米”也是群眾抵達飲水幸福的“最后100米”。2016年,寧夏以彭陽縣為試點開展農村供水數字化改革和系統治理,探索出農村供水“彭陽模式”,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均等、可及的供水服務,探索出了一條農村供水產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科書式經驗《寧夏“互聯網+城鄉供水”探索與實踐》出版發行,不僅為全國打造了樣板,更為世界農村供水分享了中國智慧和寧夏方案。
2020年,在水利部支持下,寧夏在全國率先開展“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省(區)建設,不斷優化現代水網建設布局,著力構建數字供水領先模式,持續推動城鄉供水規?;l展、數字化賦能、標準化建設,打造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均等服務、全民受益的城鄉供水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目前,工藝先進、高標準建設的154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遍布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規?;┧こ谈采w農村人口比例達91%,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在“互聯網+城鄉供水”項目先行先試的固原市,62個鄉鎮、795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8%以上,水質全部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農民群眾足不出戶便可通過手機微信掃碼繳費、查看用水信息、申請停用水,吃放心水、交明白費,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監管、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