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獲悉,今年一季度,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全面實現了“開門紅”目標,接下來,將構建數字化基礎平臺、智慧水廠、智慧管網、智慧營銷、智慧服務、智慧管控六大業務平臺,加快數字化轉型,為提高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效率效益和服務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據了解,近年來,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持續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包括推動實施智能調度“三部曲”,逐步實現由傳統經驗調度向智能精準調度的范式轉變,推進能源高效利用等。
將針對工藝運行等問題加大研發投入
今年一季度,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圍繞產供銷主業和投資建設,凝心聚力推進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面實現了“開門紅”目標。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副總工程師劉闊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一季度,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37億元,同比增長5.05%,圓滿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低于5%的目標。溫泉水廠、廣渠路東延給水工程、核心區供水管網消隱改造一期工程等重點工程穩步推進;安全供水3.16億立方米,應收金額達到12.3億元,售水量同比增長8%,總收費率完成99.63%,超額完成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目標。
劉闊介紹,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將以實現一季度“開門紅”為契機,全面推動“安全、優質、綠色、智慧”供水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扎實推進首都供水事業高質量發展。針對工藝運行、水質保障、節能降耗、漏損控制等重點難點問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技創新效能。構建數字化基礎平臺、智慧水廠、智慧管網、智慧營銷、智慧服務、智慧管控六大業務平臺,加快數字化轉型,為提高首都供水安全保障度、效率效益和服務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已推動實施智能調度“三部曲”
事實上,據劉闊介紹,近年來,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持續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一方面,聚焦安全優質供水,持續提升首都供水品質。依托承擔的國家“水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課題研究成果,發揮多級屏障工藝保障功效,以世界眼光提高水質安全保障度,提升供水品質。一季度地表水廠0.3NTU達優率繼續保持100%;0.1NTU達優率達到88%,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遠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濁度不超過1NTU的限值要求。開展高硬度地下水處理工藝比選研究,制定實施地下水廠兌水技術方案,進一步降低出廠水硬度,提高市民群眾的體驗度滿意度。
另一方面,聚焦綠色供水,持續提升節能降耗成效。推動實施智能調度“三部曲”,逐步實現由傳統經驗調度向智能精準調度的范式轉變,推進能源高效利用。一是成功研發配泵方案優化模型并獲得軟件著作權,已在水廠實現了生產性應用,能量轉化效率大幅提高。二是研發調度方案優化模型,在滿足用戶服務壓力需求的前提下,自動生成優化調度方案。三是開展管網壓力診斷分析,精準識別局部高壓區和低壓區,降低冗余壓力,提高壓力均衡度。2023年全年節水約900萬立方米,節電210萬度。
持續探索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融合發展
劉闊介紹,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還引進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持續開展管網暗漏檢測,逐步實現了以人工檢漏為主的傳統方式向基于數據分析的現代化方式轉變。一方面,持續推進獨立計量區建設,通過夜間最小流量分析,快速發現管網漏點。累計建成獨立計量區3000余處,應用規模在國內外同行業中處于前列。另一方面,在國內率先應用衛星探漏新技術,從太空為供水管網“拍片、做體檢”,實現大范圍的全面快速漏點檢測,提高了暗漏檢測效率。此外,在重點場所、重點道路及易發生管道漏水的區域,布設漏失監測記錄儀3000余個,通過持續監測管道漏水噪聲,及時發現破損隱患。2023年全年主動檢出管網暗漏3000余處,節水2600余萬立方米。
近年來,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還探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供水業務融合發展,持續開展智慧化相關任務建設。
據劉闊介紹,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加快智慧水廠布局,推進水廠智能管理技術研究和試點應用,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田村山凈水廠和石景山水廠智慧綜合管理平臺初步建成。同時,推進智慧管網建設,建立以獨立計量區、衛星探漏等現代化技術手段與人工探漏互為補充的漏損管理體系,管網漏損率連續十余年降低。搭建智慧服務體系,逐步升級用戶呼叫服務系統功能,實現用戶實時自助查詢便捷化、報修渠道多元化。拓展智慧營銷應用,逐步提升線上營銷服務品質,持續推進智能遠傳水表應用,累計更換400余萬支,智能遠傳水表占比達到70%以上。
此外,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推廣北京自來水App、微信公眾號,不斷完善業務辦理自助服務功能,基本實現了“查表不入戶,繳費不出門”的目標,營銷管理和用戶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據劉闊介紹,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達15.6億元,同比增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