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北京市政協召開“堅持流域系統治理 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空間規劃管控和水生態保護修復”議政會情況通報會。市水務局、市規自委、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和市園林綠化局向委員們通報了北京市在水生態空間規劃管控和水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大河流將實現管控規劃全覆蓋
北京市建立并逐步完善水生態空間管控和保護修復規劃,目前《永定河水域空間管控規劃》《北運河(含溫榆河)水生態空間管控規劃》已經印發實施,《潮白河水生態空間管控規劃》也已編制完成,待潮白河規劃發布后,北京最重要的三大河流將實現水生態空間管控規劃全覆蓋,為河道水生態空間利用與保護、違法違規設施處理處置提供了基本規劃依據。
多年來,北京市將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作為首都水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號工程大力推進,自2019年實施永定河生態補水以來,官廳水庫上游累計集中輸水8.4億立方米,2023年實現全線全年有水。打造永定河生態綠廊方面,實施工程建設34項,河道生態治理285公里,形成蓄洪空間330萬立方米,生態修復1172公頃,河道外兩側新增造林19.25萬畝,河流沿線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市民親水幸福感倍增。
地下水位累計回升11.01米
北京市統籌實施多水源跨流域生態補水,全市五大河流時隔26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連續3年貫通入海。濱水空間提升,先后實施了亮馬河、永引渠石景山段、西南二環水系、清河下段、金河、萬泉河等城市河段景觀提升或濱水慢行系統建設。北京市還加強地下水生態修復。最新評價成果顯示,自2016年以來北京地下水位連續八年回升,累計回升達11.01米,增加儲量56.4億立方米。
沙化土地面積減少3.4萬公頃
持續推動河湖水生態保護修復,北京市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從2002年正式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20余年累計完成造林營林922萬畝,山區森林覆蓋率由40%提升到67%,全市沙化土地面積減少3.4萬公頃,減少近60%,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工程實施初期的年均13次減少到近年來年均2至3次。
國考斷面優良水體達75.7%
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推進宜居城市水環境建設,地表水水質穩中向好。2013年以來,全市污水處理率從83%提升到97%。2023年全市100個市級考核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77個,無劣Ⅴ類斷面,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5.7%,連續三年持續消除劣Ⅴ類。水生生物物種也不斷豐富,2023年,全市一半以上的河流水生態達到優良水平,共監測到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共984種。
99.3%公園綠地實施節水灌溉
北京市大力實施節水園林建設,通過調結構減少需水與用水量,有效提升林地綠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累計使用耐旱植物1700余萬株,開展林下補櫟200萬株,實現了混交林水源涵養能力達639.89噸每公頃每年。2021年至2023年替代冷季型草坪800萬平方米,全市城市公園綠地99.3%已實施節水灌溉。
聚焦五大重點開展調研協商
今年市政協將聯合市委統戰部召開“堅持流域系統治理,進一步加強水生態空間規劃管控和水生態保護修復”議政會,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和提案委員會牽頭組織開展專題調研。
市政協相關負責人介紹,調研組將深入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實地了解情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聚焦流域系統治理中的突出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探索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流域系統治理機制。協商調研將重點圍繞五個方面開展。
加強水生態空間規劃管控方面,重點關注構建水生態空間管控體系、提高流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和監督等問題。加強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重點關注編制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提高水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水空間生態服務功能、探索建立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問題。加強水環境治理方面,將重點關注河流水庫周邊鄉鎮污染源治理、推進各類違法違規用地清理、騰退過度開發的水空間、強化入河排口監管等問題。提升災害防御能力方面,將重點關注健全水災害和水環境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推動制定蓄滯洪區運用補償辦法等。完善協同機制方面,將重點關注構建區域協同管理格局、推動流域聯防聯控聯治、加強京津冀流域協同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