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日前公布2023年度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評估結果,臺州的8個“大水缸”,7個被評為優,一個被評為良。據了解,此次評估重點圍繞水量安全保障、水質安全保障、監控能力建設和管理體系建設等落實情況,對具體20項指標逐項評估并量化賦分,綜合得出評估結果。
獲得“省優”的“大水缸”分別為黃巖區長潭水庫水源地、三門縣佃石水庫水源地、天臺縣里石門水庫水源地、仙居縣盂溪水庫水源地、仙居縣西岙水庫水源地、臨海市牛頭山水庫水源地,以及玉環市里墩水庫水源地;評估為良的是溫嶺市湖漫水庫水源地。這些“大水缸”實現水質“甘冽”有何秘訣?
設置生態濕地,提升數字監管水平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的長潭庫區,云霧繚繞,碧波蕩漾,宛如仙境。
長潭水庫位于黃巖西部,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庫,庫區集雨面積441.3平方公里,總庫容7.32億立方米。“我們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水及以上,2023年更是連續第五年獲得了省級的優等。”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沈海介紹。
作為臺州300多萬人的“大水缸”,長潭水庫擔負著臺州市區及溫嶺、玉環城鎮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的重任,保護好水庫水質,就是在保護“供水安全”。
長潭水庫上游分布著大量的農田和村落,隨著水流的匯集,水體中的氮磷含量也不斷增多。而瑞巖溪生態濕地是水庫入庫溪流的一位重要“守門員”。
“這里是瑞巖溪生態濕地的入庫溪流。在前置庫,建有一道攔水壩,對水庫前端的來水進行阻攔,讓水流經過兩側的涵管,進入水生植物種植塘內。”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水質保護科科長鄭翔告訴記者,濕地建有強化治理區、濱岸帶生態展示區和淺灘區水生生態修復區。其中,強化治理區內設有22口水生植物種植塘,種植了梭魚草、萍逢草等浮水、挺水、沉水植物,以改善水體水質。“這些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通過這22口種植塘的層層消減,最終可以減少30%左右的物質流入水庫。”
為了更好地保障水質,長潭水庫事務中心還會定期組織人員,開展生態濕地植物集中清運工作,將濕地中吸收了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水生植物,進行收割、打撈、清運。
除了源頭管控外,長潭水庫管理方還開展了常態性的巡查、監管。許樂龍是長潭水庫事務中心庫區管理科的工作人員,他的日常工作是和同事一起,繞著水庫進行巡邏。“我們都是在公路、水庫周邊巡邏,一旦發現有人垂釣,或在周邊露營燒烤,我們會立刻到現場禁止,或者用無人機對其喊話勸離。”許樂龍表示,在一些人力無法到達的地方,他就操作著無人機進行巡邏。
長潭水庫因環境優美,吸引著不少人前往庫區露營、燒烤、垂釣。但這些活動,都可能對水源造成污染。“燒烤會滴落油脂,流入水庫里。釣魚所用的魚餌也有污染。所以這些行為都是我們所不允許的。”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庫區管理科科長黃金軍表示,為杜絕這些行為發生,庫區管理科與黃巖區行政執法局聯合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巡邏隊,24小時全天候在庫區內巡查。同時,在庫區重點位置設置監控,應用無人機巡邏,提升庫區智慧監管的水平。“總共設有48個點位,96個監控探頭,整個庫區基本全覆蓋了,沒有盲區了,可以幫助我們精準管控。”
科學放流魚苗,“潔水保水”
在臺州,同樣有著“大水缸”之稱的還有臨海的牛頭山水庫。牛頭山水庫總庫容2.988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承擔著向臨海市區、東部沿海地方約80萬人口的供水任務。
為不斷提升水庫水質,牛頭山水庫與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浙江浙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在專家的指導下發展“潔水保水”漁業,調整優化庫區漁業資源結構。“我們通過立體式生態養魚去治理水質,保護水質。通過放養上、中、下層三個水層的魚類,有效減少各個水層的營養物質。”臨海市牛頭山水庫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吳鵬表示。
水庫中浮游生物、藻類數量巨多,而放養濾食性魚類可以減少水體有機物含量,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質。但如何配比魚類,數量該怎么控制,這就需要調查研究,包括對水庫面積、水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數據進行采集,根據數據分析進行精準投放。浙江浙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欽盛表示,“每種魚類它所吸收的有機物類別也有所不同,我們會根據水庫中各個有機物的含量精準投放魚苗。比如氮磷多了,要投放白鰱魚,藻類多了,要放鳊魚、草魚,都不一樣的。”
此外,吳鵬告訴記者,除了水體數據分析的準確,魚苗的大小規格、質量也直接影響水質凈化效果。“質量保證了,才能保證魚類放養的成活率,真正做到精準養魚。”
同時,牛頭山水庫設有水質監測站,可實時監測分析水體中氨氮、總氮、總磷等情況。臨海市牛頭山水庫管理中心應急管理科負責人尹楊春表示,通過這些數據的比對,進一步了解“以魚潔水”的效果,以便調整投放比例。“如果某個數據出現了異常,我們能及時干預、治理,以便讓我們水庫水質長期達到優質狀態。”
據了解,牛頭山水庫去年共增殖放流四次,投放鳙魚、鰱魚、鳊魚等魚苗合計近70萬尾,也實現了水庫水質的再次提升。如今,牛頭山水庫湖面寬廣,水色碧綠如玉,水質全年保持Ⅱ類水及以上。“現在我們水庫的總氮、總磷跟氨氮的指標都在低位運行,已經連續3個月是低營養化狀態。我想我們水庫的目標是無限地延長Ⅰ類水的天數。”吳鵬表示。
加強生活污染源治理,保護水庫水質
在很多水庫的庫區范圍內,往往會存在著居住區、農業生產區等,日常的生活污水、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如果不加以治理、管控,會對水庫水源造成污染。
三門縣佃石水庫位于海游港主要支流亭旁溪上,是一個中型水庫,總庫容3009萬立方米,承擔著亭旁鎮以及周邊鄉鎮的供水任務,每年供水量達2001萬立方米。佃石水庫上游目前還有7、8座村莊,常住人口約2000人,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直接關乎著水庫的水質。
“積極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負荷,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實現了全覆蓋。”三門縣佃石水庫事務中心主任張志敏介紹說,從2010年水庫正式下閘蓄水開始,三門縣環保、水利、農業、行政執法等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在水庫上游持續、全面地推進生活污染源治理。“像我們山區百姓,很多是靠加工番薯制作粉絲來維持生活,但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水源水質。進行綜合考慮后,我們政府也都對其進行了安置,集中搬至集水范圍外,或者到水庫下游。
同時,相關部門也不斷地在佃石水庫周邊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實施退耕還林、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保護水源水質。“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生態農業。目前,保護區內農田已全面實施肥藥雙控。經過多年的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已經得到較大的遏制。”張志敏說。
下一階段,臺州相關部門將加強綜合整治,加大水生態修復力度,推動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改善、優中有升。
獲得“省優”的“大水缸”分別為黃巖區長潭水庫水源地、三門縣佃石水庫水源地、天臺縣里石門水庫水源地、仙居縣盂溪水庫水源地、仙居縣西岙水庫水源地、臨海市牛頭山水庫水源地,以及玉環市里墩水庫水源地;評估為良的是溫嶺市湖漫水庫水源地。這些“大水缸”實現水質“甘冽”有何秘訣?
設置生態濕地,提升數字監管水平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的長潭庫區,云霧繚繞,碧波蕩漾,宛如仙境。
長潭水庫位于黃巖西部,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庫,庫區集雨面積441.3平方公里,總庫容7.32億立方米。“我們的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水及以上,2023年更是連續第五年獲得了省級的優等。”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沈海介紹。
作為臺州300多萬人的“大水缸”,長潭水庫擔負著臺州市區及溫嶺、玉環城鎮居民生活、生產用水的重任,保護好水庫水質,就是在保護“供水安全”。
長潭水庫上游分布著大量的農田和村落,隨著水流的匯集,水體中的氮磷含量也不斷增多。而瑞巖溪生態濕地是水庫入庫溪流的一位重要“守門員”。
“這里是瑞巖溪生態濕地的入庫溪流。在前置庫,建有一道攔水壩,對水庫前端的來水進行阻攔,讓水流經過兩側的涵管,進入水生植物種植塘內。”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水質保護科科長鄭翔告訴記者,濕地建有強化治理區、濱岸帶生態展示區和淺灘區水生生態修復區。其中,強化治理區內設有22口水生植物種植塘,種植了梭魚草、萍逢草等浮水、挺水、沉水植物,以改善水體水質。“這些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通過這22口種植塘的層層消減,最終可以減少30%左右的物質流入水庫。”
為了更好地保障水質,長潭水庫事務中心還會定期組織人員,開展生態濕地植物集中清運工作,將濕地中吸收了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水生植物,進行收割、打撈、清運。
除了源頭管控外,長潭水庫管理方還開展了常態性的巡查、監管。許樂龍是長潭水庫事務中心庫區管理科的工作人員,他的日常工作是和同事一起,繞著水庫進行巡邏。“我們都是在公路、水庫周邊巡邏,一旦發現有人垂釣,或在周邊露營燒烤,我們會立刻到現場禁止,或者用無人機對其喊話勸離。”許樂龍表示,在一些人力無法到達的地方,他就操作著無人機進行巡邏。
長潭水庫因環境優美,吸引著不少人前往庫區露營、燒烤、垂釣。但這些活動,都可能對水源造成污染。“燒烤會滴落油脂,流入水庫里。釣魚所用的魚餌也有污染。所以這些行為都是我們所不允許的。”黃巖區長潭水庫事務中心庫區管理科科長黃金軍表示,為杜絕這些行為發生,庫區管理科與黃巖區行政執法局聯合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巡邏隊,24小時全天候在庫區內巡查。同時,在庫區重點位置設置監控,應用無人機巡邏,提升庫區智慧監管的水平。“總共設有48個點位,96個監控探頭,整個庫區基本全覆蓋了,沒有盲區了,可以幫助我們精準管控。”
科學放流魚苗,“潔水保水”
在臺州,同樣有著“大水缸”之稱的還有臨海的牛頭山水庫。牛頭山水庫總庫容2.988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54平方公里,承擔著向臨海市區、東部沿海地方約80萬人口的供水任務。
為不斷提升水庫水質,牛頭山水庫與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浙江浙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在專家的指導下發展“潔水保水”漁業,調整優化庫區漁業資源結構。“我們通過立體式生態養魚去治理水質,保護水質。通過放養上、中、下層三個水層的魚類,有效減少各個水層的營養物質。”臨海市牛頭山水庫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吳鵬表示。
水庫中浮游生物、藻類數量巨多,而放養濾食性魚類可以減少水體有機物含量,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質。但如何配比魚類,數量該怎么控制,這就需要調查研究,包括對水庫面積、水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數據進行采集,根據數據分析進行精準投放。浙江浙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欽盛表示,“每種魚類它所吸收的有機物類別也有所不同,我們會根據水庫中各個有機物的含量精準投放魚苗。比如氮磷多了,要投放白鰱魚,藻類多了,要放鳊魚、草魚,都不一樣的。”
此外,吳鵬告訴記者,除了水體數據分析的準確,魚苗的大小規格、質量也直接影響水質凈化效果。“質量保證了,才能保證魚類放養的成活率,真正做到精準養魚。”
同時,牛頭山水庫設有水質監測站,可實時監測分析水體中氨氮、總氮、總磷等情況。臨海市牛頭山水庫管理中心應急管理科負責人尹楊春表示,通過這些數據的比對,進一步了解“以魚潔水”的效果,以便調整投放比例。“如果某個數據出現了異常,我們能及時干預、治理,以便讓我們水庫水質長期達到優質狀態。”
據了解,牛頭山水庫去年共增殖放流四次,投放鳙魚、鰱魚、鳊魚等魚苗合計近70萬尾,也實現了水庫水質的再次提升。如今,牛頭山水庫湖面寬廣,水色碧綠如玉,水質全年保持Ⅱ類水及以上。“現在我們水庫的總氮、總磷跟氨氮的指標都在低位運行,已經連續3個月是低營養化狀態。我想我們水庫的目標是無限地延長Ⅰ類水的天數。”吳鵬表示。
加強生活污染源治理,保護水庫水質
在很多水庫的庫區范圍內,往往會存在著居住區、農業生產區等,日常的生活污水、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如果不加以治理、管控,會對水庫水源造成污染。
三門縣佃石水庫位于海游港主要支流亭旁溪上,是一個中型水庫,總庫容3009萬立方米,承擔著亭旁鎮以及周邊鄉鎮的供水任務,每年供水量達2001萬立方米。佃石水庫上游目前還有7、8座村莊,常住人口約2000人,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直接關乎著水庫的水質。
“積極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負荷,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實現了全覆蓋。”三門縣佃石水庫事務中心主任張志敏介紹說,從2010年水庫正式下閘蓄水開始,三門縣環保、水利、農業、行政執法等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在水庫上游持續、全面地推進生活污染源治理。“像我們山區百姓,很多是靠加工番薯制作粉絲來維持生活,但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水源水質。進行綜合考慮后,我們政府也都對其進行了安置,集中搬至集水范圍外,或者到水庫下游。
同時,相關部門也不斷地在佃石水庫周邊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實施退耕還林、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保護水源水質。“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生態農業。目前,保護區內農田已全面實施肥藥雙控。經過多年的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已經得到較大的遏制。”張志敏說。
下一階段,臺州相關部門將加強綜合整治,加大水生態修復力度,推動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改善、優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