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持續在節水、用水、治水上精準發力、創新突破,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為抓手,探索出了“水利興產業旺”的賓川樣本。
引蓄并舉“建”水網,“三水”共用強支撐
“十三五”以來,賓川縣累計完成水利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通過外引內連、擴容、除險加固、新建工程等方式,實施了魯地拉提水、賓川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海稍水庫擴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建成了本區蓄水、洱海補水、魯地拉提水“三水”支撐、711公里干支渠為骨架的水網、田間節水管網為末梢的高效節水體系,年供水能力達2.14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8.7萬畝,農田水利化程度達83.2%。通過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4.7萬畝。
改革創新“聚”活力,“三方”共贏促發展
賓川縣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發展為抓手,通過建立“政府主導、企社自建、自主經營”“企社先建、政府后補、自主經營、惠及農戶”“政府主導、企社牽頭、農戶參與、先建后補、共建共享”三種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灌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引入社會資本19家,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45萬畝,總投資4.68億元,其中:財政資金投入0.999億元、占總投資的21%,社會資本3.68億元、占總投資的79%,實現“小投入”撬動“大投資”,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2020年以來,開展了兩輪次農業水價調整。目前,第二輪水價調整計劃干渠供水價格糧食作物從0.15元/立方米調整至0.5元/立方米,經濟作物從0.21元/立方米調整至0.864元/立方米,終端水價預計調整到0.96元至2.0元/立方米,實現“先交費后用水”的有償用水及階梯水價機制,2016年以來,灌區累計收取水費1.32億元,水費收取率100%,實現了業主投資有收益、政府管理有效能、群眾用水有保障“三方共贏”。
高效節水“惜”如金,“精準”共享穩增收
賓川縣堅持節水優先,實行用水總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權分配和用水定額管理機制,將農業初始水權量按照耕地面積和作物灌溉定額分配到用水戶,設立節水獎勵及精準補貼專項基金,主要對用水戶水權證內已經購買但未使用完的定額內的水量,按照“節獎”的原則,由灌區管理單位按節約比例“以加價回購代獎勵”的方式進行回購。對超出水權證定額的用水量,按照“超罰”的原則,按比例加價收取超定額水費。項目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5提高到0.9,經濟作物灌溉用水量從畝均580立方米降至300立方米左右,畝均節水約200立方米,年節水量7000萬立方米,走出了一條“引水上山”變“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創新實踐之路。
2023年,全縣以葡萄、柑桔為主的水果種植面積達37.06萬畝、產值86.3億元,冬早蔬菜種植面積達18.24萬畝,實現產值25億元,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50.22億元,果蔬外貿出口總額達23.2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0元。成功入列第三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入列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賓川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協同推進資源節約與農業發展》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群眾參與“管”到位,“好水”共用促和諧
用水戶代表全程參與工程項目建設前期規劃設計立項、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保障群眾對水利工程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判權,充分調動群眾投資入股工程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層層落實灌溉工程管護責任。骨干渠系和小型水利工程分別由灌區管理局和用水合作組織運行管護,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水利工程所有權按照投資比例確權登記,并向各管理單位發放工程使用權、所有權證書,簽訂管護責任協議。目前,全縣共有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用水戶協會和供水灌溉服務公司21家,服務面積達23.8萬畝。
針對農村供水工程管線長、分布廣、涉及村組多的實際,為破解管理難、收費難、水損大的難題,在賓川縣力角鎮集鎮供水一體化項目中,充分借鑒小型水庫“物業化”管理的成功經驗,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整合本地管水資源,引入“第三方”參與供水運營管理,提升了供水管理水平,確保了農村供水工程持續良性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