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精準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十周年。這十年來,天津始終圍繞貫徹落實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辦好協同融入的事,扎實辦好自己發展的事,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
京津同城化效應,從兩地密切的人員往來可見一斑。“現在每天都有七八萬人乘坐京津城際高鐵往來兩地,天津居住北京工作、商務往來、周末休閑度假的群體都在不斷增加,交流互動必將孕育多層面合作新機遇。”張工說。
十年來,三地協同發展的共識在加深,不僅體現在政府間,市場層面、企業層面的共識也在不斷深化。張工介紹,經濟上,三地產業間的配套、物流間的合作、服務上的拓展、能源上的保障,這些方面市場化合作都在不斷拓展。科技創新協同方面,天開園和中關村,北京、天津、河北之間的園區間、企業間、科技服務間的互動賦能都在不斷增加。生態治理上,三地聯防聯建聯治在標準、舉措上不斷加深協同。公共服務上,三地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免備案、公共教育合作深化、社保卡“一卡通”等舉措都極大地方便了三地群眾,也助推了同城化效應。
張工表示,天津將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上持續下功夫,主動服務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圍繞城市群建設,深化三地間公共服務“軟聯通”。在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融合發展上,更加重視和培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做好科技服務業的“大協同”。在主動服務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進程中,更加注重市場化配置引育資源要素,依托自身科教資源、濱海新區政策空間承載,以及天津自身公共服務、綜合成本等優勢,在市場化配置資源和利益共享機制、激勵成果轉化、搭建市場化產業配套平臺上持續下功夫。發揮好天津港北方航運樞紐的作用,在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進程中,著力培育提升航運服務功能,拓展與區域內產業適配的國內外航線,優化智慧海關通關能力,用好綜合保稅區、自貿試驗區政策,加大制度型開放。
“十周年是個新起點,我們將在舉措上更加務實精準,持續在機制上、平臺上、路徑上、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更好拓展服務區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張工說。
善建善營
推動天開園提質發展
建設天開園,是我市順應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同城化日趨明顯、科技創新協同日趨緊密的現實需要,是培育好天津自身創新策源能力、激發自身科技創新資源活力、持續推動天津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
去年5月開園以來,天開園已陸續注冊1500多家科技型創新企業,引入了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225家,在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精密測量以及腦機工程等領域,初步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創新局面。
“我們非常希望這個平臺能夠開創更多的科技創新新生事物,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創業領軍人物,使城市和大學、創新和創業相互滋養、相互賦能。”張工說,下一步,將圍繞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區域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和科技創新服務生態圈,在政策服務、科技服務、專業服務上下功夫,善建善營,不斷推動天開園提質發展。
張工表示,在具體舉措方面,將著力完善符合科創園區發展規律的政策支撐和市場化運營的服務機制,重點聚焦激發各類科技創新人員和各類科技創新機構的活力,出臺天開園更有針對性的升級版支持政策,更好引育創新成果、引聚創新人才、吸引創投資本。著力培育做強科技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氛圍,培育好、發揮好海河產業基金、天大九安海棠基金、南開新開湖基金等基金群作用,大力引育技術和商業驗證、小試中試、檢驗檢測、知識服務等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業,助力成果轉化。著力優化政務服務環境,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等配套服務和政策協同,出臺“海河英才”升級版政策,推進智慧園區服務平臺建設,推出更多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為科技創新成果在天津不斷拓展應用場景。著力推動天開園全面開放合作,加強與中關村及國內其他先進科創園區的合作,大力度探索與國際科技服務企業的合作。著力統籌抓好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的規劃實施,有序強化核心區創新策源服務功能,以及拓展區的成果轉化、基礎配套功能,不斷健全市場化運營管理機制。
民生為本
努力辦好百姓身邊的實事
安居樂業是超大型城市建設發展的頭等大事,經濟發展、城市發展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城市居民生活得更美好。
“我們將推動政策向民生領域聚焦,讓服務向民生領域覆蓋,讓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下大力氣抓實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事,不斷滿足市民的新需求。”張工說。
在教育醫療方面,重點是促進均衡發展。天津將深入實施基礎教育優質資源輻射引領工程,繼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今年將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2所,增加學位2萬個。在醫療上,將推動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和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加快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二期工程建設和環湖醫院等改造工程,今年要建成市人民醫院三期,讓群眾享受到更多優質、高效、可負擔的醫療健康服務。
在“一老一小”方面,重點是強化服務保障。在“一老”上,進一步培育“津牌養老”服務品牌,推進7類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繼續辦好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關愛。在“一小”上,持續實施兒童健康提升計劃,加大對兒童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監測和預防力度,同時要加強學校的配餐管理,強化校園周邊的綜合治理。
在社會保障方面,重點是兜牢民生底線。就業上將挖掘拓展崗位資源,支持靈活就業,兜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醫保上今年將再提高門(急)診報銷最高支付限額1000元;住房上今年將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5000套(間),建設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000套(間),逐步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
在城市更新方面,重點是提升功能品質。聚焦業態更新、功能更新和品質更新,圍繞完善城市設施和服務功能,實施7個城市更新項目和一批城中村改造項目,啟動27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開展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今年要新增各類充電樁1萬臺,方便電動新能源車用戶的使用。今年要建成地鐵11號線一期西段等3條軌道線路,加快推進津濱輕軌改造。圍繞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深入落實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行動,分年度分區域有序實施燃氣、供熱、供水等老舊管網改造,今年燃氣管網改造623公里、供熱管網改造150公里、供水管網改造30公里。同時要加強科技賦能推動城市運行智慧監管,不斷提升城市的本質安全水平。
“總之,我們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年初確定的天津20項民心工程,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市民享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效。”張工說。
見行見效
深入實施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
發布會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沈蕾和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戴永康圍繞天津實施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服務民營經濟等作了介紹。
劉桂平介紹了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實施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他說,天津接下來將聚焦五個方面推出創新舉措。即:聚焦重大國家戰略,持續深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統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出天開園扶持政策2.0版和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力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聚焦城市內涵式發展,分層分類實施閑置資產盤活計劃,持續完善城市設施和服務功能。聚焦擴大內需,積極加大有效投資,有力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聚焦改革開放,深化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建設,推動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在優勢領域先行先試,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劉桂平表示,在港產城融合發展方面,天津將立足打造我國北方地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推進港口支撐能力、港口運營水平、適港產業發展質量、港城發展能級“四個提升”。在天津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方面,將高標準推動制度型開放,高能級引育優勢產業,高水平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行動。
“天津有著萬年人文史、千年文明史、六百年建城史,素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說。”沈蕾向記者全面介紹了天津“城市風貌之特”“文化藝術之特”“人文性格之特”,“在天津,您可以隨處領略到這座城市既大氣又洋氣、既古樸又現代、既厚重又浪漫的濃厚氣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代表城市形象,也關乎城市發展。沈蕾表示,將更加用心用情守護好、發展好城市文化,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從保護與傳承、轉化與呈現、品牌與標識、傳播與交流等四個方面,進一步發揮天津特色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
沈蕾還熱情推介了天津底蘊深厚、品類齊全、可看可玩可感受的豐富文旅資源。她說,天津要適應業態深度融合的趨勢,適應文旅供給從“迎合需求”到“創造需求”的轉變,適應大眾旅游時代全面到來的特點,統籌抓好文旅產品供給、城市管理服務、宣傳引導推廣,“三駕馬車”同向發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們特別希望大家多到天津,體會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她說。
戴永康介紹了我市支持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舉措以及推進產業煥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情況。“我們將在主導產業、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四個方面加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增強發展動能。”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