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福建牢記囑托、接續奮斗,持續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做到“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不折不扣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八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全域治水探新路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并以縣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水試驗;開展河湖長制省級正向激勵,發布全域性幸福河湖省級評價報告;開發并上線河湖幸福實時評價系統,創新成立省市縣幸福河湖促進會……多年來,福建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全域治水發展新路。
河湖沒人管?那就創新組織架構,由福建省委書記、省長擔任總河湖長,市縣鄉黨政主要負責人全部擔任河湖長;河流湖泊分級分段設河湖長,設立村級河道專管員,讓每段河流、每個湖泊都有人管。
河湖管不住?那就優化體制機制,全面建立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的“雙河長”制度,實行系統化督導考評機制;將河湖長制納入地方法規,出臺《福建省河長制規定》等10多部法規規章;實現法院、檢察院駐河長辦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形成“黨政同責、五級聯動”“科學評價、社會監督”等具有特色的河湖管護模式。
如今,福建河湖長制工作連續6年獲得國家正向激勵,連續5次在全國河湖長相關專題培訓班上介紹經驗。木蘭溪治理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本,筼筜湖治理成為廈門經濟特區人水和諧典范,漳州九十九灣、三明池湖溪先后入選全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泉州、三明治水經驗入選全國河湖長制典型案例,南平九曲溪、三明金溪河、寧德霍童溪等10個福建首批幸福河湖發布……
水網建設邁新步
“2012—2023年,水利投資從200多億元升至500多億元”“‘北水南調、西水東濟’和湖庫聯通工程加快推進,陸續通水”“‘一平臺’全面覆蓋,數字賦能水利日見成效”……如今,福建已實現水利小省向投資大省、從單水源保障向大水網支撐、從“硬核”工程到數字賦能的跨越。
福建聚焦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流域防洪減災、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數字孿生水網、現代水網管理等五大體系,規劃了閩西南水資源配置、閩江口城市群水資源配置提質增效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寧德上白石、漳平浙溪、永泰龍湘等大型水庫,木蘭溪、崇陽溪、金溪等水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以及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江河防洪治理等一系列項目。
如今,骨干水利樞紐相繼落成,一張“大水網”在福建鋪展開來。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一閘三線”工程(福建省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惠及580萬人;霍口水庫通過下閘蓄水驗收,進入下閘蓄水倒計時;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度過半……
數字孿生水利項目建設提速增效,福建省數字孿生水利智慧平臺整合116個單位的184個業務系統,覆蓋省市縣三級,基本實現全行業“一屏管水”、全社會“一屏看水”;聚焦打造原型、物模、數字“三條河流”,具有福建特色的閩江下游數字孿生流域研究基地開工建設;“數字孿生九龍江北溪”入選水利部2023年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十大樣板名單……在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助推下,福建現代水網建設邁出新步伐。
興水惠民譜新篇
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評估連續5年評為全國優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績效評價、中央水利資金績效評價均評為全國優秀;水旱災害防御取得全面勝利……2023年,福建水利事業蓬勃發展,交出亮眼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堅持“三下沉”工作法,全面建設“一河一網一平臺”,深入開展水旱災害防御、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河湖保護管理等十個方面工作,持續為新時代水利事業的發展貢獻福建經驗。
福建創新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在全面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的基礎上,全域推進城鄉供水融合發展,經驗做法多次獲全國推廣。福建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3.55%,規模化工程覆蓋率提高到66%,逐步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歷史性飛躍。
圍繞水土流失治理,福建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擔任組長的省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水土保持宣傳日”,啟動水土保持科教體系建設,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躋身聯合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在重點領域改革方面,福建率先在全縣域全流域開展綜合治水試驗,實現公益性小型水庫專業化管護縣域全覆蓋,創新實施江海堤防保險,開展河湖健康評價,形成激活“閑散水”、循環“再生水”、共飲“優質水”的豐水地區節水特色。
此外,福建水利建設投資實現跨越式增長,水資源空間配置得到全局性優化,河湖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性改善,金門馬祖供水取得歷史性突破,防汛減災能力得到整體性躍升,依法治水水平實現綜合性提升。
“奮力奪取2024年水利工作新輝煌。”福建省水利廳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健全完善水利服務基層小分隊機制,在堅持“三下沉”工作法,建設“一河一網一平臺”基礎上,重點謀劃“大水網”“大水缸”“大供水”“大安全”等四大工程建設,聚焦安全穩定、河湖管理、工程項目、數字平臺等四項重點優化系統管理,通過堅持黨建引領、爭優爭先爭效、加強自身建設等三個方面夯實組織保障,為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作出水利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