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
水——促進繁榮與和平
人類的繁榮與安全有賴于發展和保持一個安全而平等的水未來。這種關系在相反的方向也會產生作用,因為貧困與不平等、社會緊張和沖突也會加劇水的不安全性。本報告呼吁人們關注可持續水管理、繁榮與和平之間錯綜復雜且彼此關聯的關系,描述其中一方面的進步如何對其他方面產生積極而又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包括飲食在內的消費模式變化的共同推動下,全球淡水使用量正在以每年略低于1%的速度增長。盡管農業用水約占淡水使用量的70%,但工業(約20%)和生活用水(約10%)是淡水需求增加的主要領域。這是由經濟產業化、人口城鎮化以及供水和衛生系統擴張所帶來的結果。人口增長的影響并不突出,因為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往往人均用水量也是最低。

目前,世界上約有一半人口在一年之中至少有一部分時間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世界1/4的人口面臨著“極高”的水資源短缺壓力,這些區域的水資源利用率都超過了80%。

在低收入國家,污水處理程度低是環境水質差的主要原因,而在高收入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是最嚴重的問題。不幸的是,世界各地都缺乏水質數據。亞洲和非洲的許多最不發達國家尤其如此,水質監測和報告能力最弱。值得關注的新污染物包括全氟烷基物質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藥品、激素、工業化學品、洗滌劑、藍藻毒素和納米材料。世界各地區都發現了高濃度的抗菌劑,這些抗菌劑源來自未經充分處理的生活廢水、畜牧業和水產養殖。創記錄的極端降雨事件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增加,氣象干旱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也在增加。氣候變化將加劇全球水循環,并進一步增加干旱和洪澇災害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和北極地區遭受的影響將最為嚴重。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SDG6)目標的相關任務進程似乎未步入正軌。截至2022年,全球仍有22億人無法獲得有安全保障的飲用水。缺少基本飲用水服務的人口有4/5居住在農村地區。衛生安全狀況依然嚴峻,仍有35億人無法獲得此類服務。大小城鎮的相關工作一直未能跟上城市人口加速增長的步伐。

監測和報告方面的不足使得對大多數SDG6目標指標進行徹底分析變得極為困難。(關于根據所有可用數據全面回顧實現SDG6目標的詳細進展,請參閱《加速藍圖:可持續發展目標6:2023年水與衛生綜合報告》。聯合國,2023年。)繁榮包括安全發展的機會和自由。水通過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支持健康與民生、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以及保護環境整體性,而滋育繁榮。
完善的水資源基礎設施管理系統通過儲存可靠的水資源,將其提供給經濟部門,包括農業、能源、工業以及支持著數十億人生計的相關商業和服務部門,促進經濟增長與繁榮。同樣,安全、便利和運行良好的供水和衛生系統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個人和社區也可獲得教育、健康等福利,從而促進社會繁榮。
水資源合作產生了積極與和平的正面作用,從緩解當地緊張局勢的公眾參與、社區主導的舉措,到沖突后安置和和跨境流域的爭端解決和建設和平工作。反之,如果在水資源分配、供水和衛生服務以及社會、經濟和環境利益分配等方面產生不平等,則可能會對和平與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動蕩、流行病、大規模移民、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危機的影響可能加劇水資源獲取機會的不平等問題。在幾乎所有情況下,最貧困和最弱勢群體的福祉和生計都面臨著最大的風險。水似乎并沒有成為沖突的普遍“導火索”。然而,針對民用供水基礎設施,包括水處理、供水系統和水壩等在內的襲擊違反了國際法,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一個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其可用水資源量之間沒有明確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水資源在許多方面影響著經濟,而全球貿易動態和市場的適應能力可能對區域和地方經濟的用水產生直接影響。

雖然目前沒有直接的指標可以清楚地闡明水資源可用性與繁榮之間的關系,但替代性指標有助于了解一些相關信息。在中、低收入國家,大約有70%~80%的工作崗位依賴于水資源,因為農業和用水強度大的產業是這些經濟體中的主要支柱,它們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在世界范圍內,供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WASH)服務的投資已被證實有著顯著的正向回報效益——成本比,這些收益不僅體現在健康、教育和就業等共同利益上,更體現在基本的人類尊嚴上。

目前尚未建立起可以直接闡明水與和平之間關系的全球性數據庫或實證信息庫,很可能是因為后者很難定義,尤其是在考慮到平等和正義等影響因素時。
農業是可持續增長、民生和勞動力的關鍵社會-經濟驅動力。全面推動農村發展可以造福整個社會,是減少貧困和緩解糧食不安全的有效手段。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與氣候相關水風險的影響。在許多半干旱國家,農業生產主要依賴雨水灌溉,數百萬小農戶缺乏農業用水,降低了他們的農業產能。灌溉能夠穩定農業生產,產生直接效益,如增加盈利、降低作物歉收風險,同時也產生諸多間接效益,如增加就業機會,維持糧食與供應市場的平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民基本不存在用水困難的情況,但需要投入資金來擴大小規模灌溉。來自于小農戶、以人民為中心的投資需求與大型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應一視同仁。然而,對于世界上大多數小農戶來說,他們很少有獲得投資的機會。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糧食安全,各國需要專注于負責任地治理水權,以便所有合法用水者(包括小農戶、女性、原住民和當地社區)都能安全、適當地獲得水資源,同時要考慮到農村地區很多人依賴習俗用水權的安排。居民點(供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減少災害風險和移民)有關部門在供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服務方面沒有充分將公平和非歧視作為優先原則,這是在對待正規和非正規居民點之間、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最富裕和最貧困群體之間,以及邊緣化群體方面,尤為明顯。供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服務和水資源的協作管理可以為建設和平發揮積極作用,前提是管理者有能力并得到足夠的支持來發揮這一作用。在沖突局勢下,供水、衛生設施和個人衛生服務面臨著許多挑戰,這些挑戰來自于重要基礎設施遭受破壞、人口流離失所、安全受到威脅以及資源匱乏等因素。供水基礎設施的損壞增加了婦女和女孩/兒童等主要取水者面臨暴力威脅的風險,并減少了他們接受教育、參加工作和進行休閑活動的時間。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人口和財產越來越集中在洪水易發地區。非正規居住區在洪水事件造成的后果上面臨著更加困難一些的挑戰,包括失去收入、基礎設施損壞,以及獲得醫療和安全用水等基本服務的匱乏。減少災害風險的政策和項目可以解決產生致災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并增加復原力。由于自然災害造成的國內流離失所者人數超過了由于區域沖突造成的流離失所者的人數。缺水導致了全球移民人數增加10%。人口流動會增加當地水系統和資源的負擔,加劇移民與收容社區之間的緊張關系。水系統的合作和共同管理有助于促進居民點及其周邊地區的和平共處。工業的能力,可以提供從物質、人力和財力等方面來塑造和促進經濟繁榮,同時影響和改善社會福祉,并保護整體自然環境。水資源可以促進工業發展,但不一定能產生GDP,有些行業用水很少,但對GDP的貢獻很大,反之亦然。水的可獲得性和水質的問題會給工業帶來風險,可能會導致供應鏈中斷,從而直接影響工業(和經濟)的發展。當城市的供水服務中斷時,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可能會出現銷售額和雇傭人數下降的情況。從收入損失的角度看,干旱造成的損失是洪澇造成損失的2~4倍。在經常停水的地區,企業有時不得不行賄,但也不一定能改善供水服務。

有多種成熟的技術可以減少水資源浪費,并實現水的循環利用。降低用水需求和減少有害廢水排放可實現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雙贏局面。提高用水效率的方法包括改進材料、工藝和設備等。廢水也可以為可持續的能源、營養物和副產品提供源泉。雖然工業有時候是當地水資源爭端與對抗的根源,但可以通過伙伴關系和合作利用的方式來緩和緊張局勢。
能源生產占全球取水量的10%~15%。水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包括水力壓裂)的開采和轉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被廣泛用于發電,包括水力發電,以及為火力發電站和核電站提供冷卻水。



另一方面,大量的能源被用于抽取、處理和運輸水和廢水,其中包括用于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的水。海水淡化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占全球水務部門能源使用量的1/4。

實現飲用水和電力的普遍覆蓋需要減少能源對水的依賴,反之亦然。在發電方面,最節水的能源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PV)。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7,需要大幅提高這些可再生能源在發電能源中的占比。需要發展儲能技術以彌補風能和太陽能的間歇性短板。盡管抽水蓄能水電可以提高能源的均衡性、穩定性、存儲容量以及輔助電網服務水平,但鋰離子電池是發展最快的儲能技術。然而,兩者都會對供水、環境和當地居民產生負面影響。一些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和技術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生物燃料的用水強度比化石燃料高出了幾個數量級。碳捕獲和碳封存系統都是高度耗能和耗水的系統。生態系統可以調節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和數量,并影響水質。生態系統服務(食物、水、纖維和其他原材料)的過度開發損害了生態系統調節氣候、水以及其他資源的能力。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過度開發可能會引發災難性后果,包括環境資源爭端和破壞繁榮與和平。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破碎化與疾病的爆發息息相關,包括新冠肺炎、埃博拉病毒和瘧疾等水媒傳染病。還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生態系統退化的程度及其在沖突和破壞繁榮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必須將修復生態系統作為水質改善和供水安全保障、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的主要應對措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常會產生額外的好處,包括對當地繁榮相關的好處,方案的成本效益正日益顯現。積極發揮環境科學家和環境教育者在解決爭端問題中的正面作用,從而為促進和平創造機遇。國際水法的制定為跨境水合作提供了基礎的原則和規范,也有助于解決爭端并促進地區穩定。“水外交”旨在不同軌道和層次上運用外交政策手段,預防、緩解和解決跨境水資源爭端的政治進程和實踐,以及制定共同的水治理措施。跨境水合作不僅涉及傳統的國家行為者,還包括其他類型的參與者,例如,民間社會組織或學術組織。原住民和傳統社區可能擁有歷史悠久的跨越國界網絡。包容性和參與式跨境水合作平臺和進程可以促進合作目標和利益達成共識。世界上很大一部分淡水資源位于跨境含水層中。如果有可靠的數據支持,有效的水治理和合作可以支持跨境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聯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