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鄉村數字經濟信息化。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一是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可改造的設備進行數字化升級、智能化改造,加強農業、水利、電網、交通等多位一體的智慧鄉村體系建設。改造普及農村共享建設工程,深化拓展農村網絡覆蓋工程,注重提高農業裝備設施應用率,培育壯大新興數字產業,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構建數字技術新發展格局。二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深度融合。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推動科研院所、企業和鄉村深度融合,聚焦基礎產業,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進大田種植作業模式、遠程農業技術服務等智慧農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打造“一鄉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產”智慧產業鏈。三是大力推廣鄉村數字經濟模式。目前,重慶市有渝北區、巴南區、墊江縣、榮昌區、大足區五個區縣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要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元宇宙等先進技術,推進農村集體經濟、集體資產、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數字化管理。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搭載電商大平臺等“數商興農”行動,創辦智慧農業園,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
推進農民數字素養專業化。以提高農民數字素養為手段,讓農民充分享受數字化改革紅利。一是培養數字化信息素養。通過提升信息認知能力,提高農民對數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運用、反饋優化等過程的熟悉程度,進一步提升生產效能、優化產業結構。將農業農村大數據靈活應用于優勢產業布局、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預警、智能農機精準作業等場景,構建智慧農業氣象平臺,加快城鄉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共享。二是培養數字化社交素養。興辦數字技術職業培訓,全面提升農民數字化社交素養,構建多層次鄉村數字人才供給體系。利用多渠道社交平臺、多元化社交工具,獲取信息、分享資源、交流經驗,對供給、需求側進行精準預估,以秒殺、預售等方式拓寬產品“社交圈”。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三是培養數字化創意素養。手機成為農民生活“新農具”,數據成為農民生產“新農資”,直播帶貨成為農民致富“新農活”。通過短視頻、直播、VR全景展示等多種方式,對產品進行創意性表達、精細化介紹和推廣,促進鄉村可持續健康發展。匯集整合優質信息技術資源,構建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優化完善全國農業云平臺。
促進鄉村網絡文化多樣化。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一是重視科學理論武裝。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凝聚價值共識,不斷夯實鄉村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堅持以大宣傳統籌抓好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提高輿論引導的時效性和公信力。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傳播載體,扎實抓好鄉鎮融媒體平臺建設,通過強化政策解讀、推廣典型經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開展分眾化宣傳教育,筑牢鄉村網絡文化陣地。二是重視鄉土文化傳承。大力保護農村文物,構建具有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的“數字博物館”等鄉村數字文化數據庫。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賡續農耕文明,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形成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屏障,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加強鄉村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三是重視優秀作品創作。營造傳承鄉村優秀文化的良好氛圍,激發廣大民眾的創作熱情,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鼓勵農民參與數字文化產品的創作,大力開發反映農村題材、深受人們歡迎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優秀農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農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實現鄉村治理效能數字化。將數字信息技術融入鄉村治理,可以使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一是樹立“數字化”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善于運用數字化思維,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開放性,著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大力推動數字化治理理念升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全方位變革,引領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履職盡責解決農民急難愁盼問題。深入實施“雪亮工程”等惠民工程,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打造鄉村數字治理新格局。二是堅持“一站式”服務。推動“互聯網+”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推進涉農事項在線辦理,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等在線服務平臺,把平臺搭建好、把系統完善好,以“最多跑一次”打破治理中的孤島效應,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助力鄉村振興加“數”跑。三是構建“云黨建”平臺。發揮基層黨建在鄉村數字化治理中的全面引領作用,遵循民意,尊重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及決策權。以數字化模式加強黨建活動,構建“掌上云黨建”平臺,不斷推進鄉村黨建數字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