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利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治水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年度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取得明顯成效,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底線,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水利基礎,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水利支撐和保障。2023年安排832個脫貧縣水利建設投資1343.0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552.24億元,實施1.67萬個水利項目。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扛牢鄉村振興水利工作責任
(一)加強研究部署。召開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效銜接工作會,對年度工作進行動員部署,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國英出席并講話。召開水利部定點幫扶工作會,部署推進定點幫扶工作。召開1次部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和3次部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研究年度和階段性重點任務。印發2023年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要點、2023年水利部定點幫扶工作要點,明確工作目標和舉措要求。印發《水利部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工作規則》,規范議事協調程序。
(二)加強監督指導。抓好2022年度鄉村振興水利保障“一對一”監督檢查發現問題整改工作,40個問題按期完成整改。組織實施2023年度鄉村振興水利保障“一對一”監督檢查,發現55個問題。對151個縣(市、區)1208個村的738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和5062個用水戶進行暗訪檢查。運用12314監督舉報服務平臺等,推動解決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關問題。完成湖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綜合核查。
(三)加強調研調度。部領導多次深入湖北省、重慶市定點幫扶縣(區)和湖南、新疆等脫貧地區調研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對水利部定點幫扶縣(區)調研指導做到全覆蓋。各業務司局單位結合自身職能加大對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調研指導力度。完成“十四五”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效銜接規劃中期評估,規劃的7項主要指標均超額完成序時進度,并通過鄉村振興水利保障信息管理系統開展3次規劃年度任務調度。對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統籌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等工作進展進行跟蹤。
(四)加強宣傳引領。通過中央媒體、水利行業媒體等,加大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宣傳報道力度,在有關行業會議活動等重要時點進行集中報道。協調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刊發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專題報道28篇。在《中國水利報》要聞版面開設《鞏固扶貧成果 助力鄉村振興》欄目,在專題版面開設“推進移民共富 助力鄉村振興”專欄,依托報、刊、網、新媒體等融媒集群推出持續性宣傳報道,全年共刊發各類稿件500余篇。“中國水利”官微共刊發稿件28篇,“水利部發布”官博共刊發稿件28篇。編印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簡報8期。
二、聚焦底線任務,持續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
(一)加快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一是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動態監測排查。加大對脫貧地區農村飲水安全監測頻次,組織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排查,及時查找解決存在的問題,保持問題動態清零。指導洪災地區加快修復水毀供水工程,旱災地區落實應急供水措施,動態解決193萬農村人口飲水臨時性反復問題。二是大力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因地制宜推進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改造。全國落實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投資1471億元,完成投資1249億元,開工建設農村供水工程22561處,完工20482處,提升了1.1億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0%,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三是強化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進一步落實農村供水管理“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強化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管理,積極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片區統一管理,確保每處農村供水工程都有制度管、有人管、有錢管。落實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資金45億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30億元,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10萬處,服務農村人口2.3億人。強化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近40%的千噸萬人農村供水工程達到省級標準,80處農村供水工程被評為2023年度水利部農村供水標準化管理工程。四是深入實施水質提升專項行動。指導各省份印發了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完成時限。部署開展加強農村供水工程水質檢測工作,強化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水質規范檢測監測。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農村供水水質聯合調研,全面摸排解決了1211個水質問題。不斷強化水源地保護,加快推進千人供水工程水源“劃、立、治”工作,規模化供水工程水源保護區基本劃定完成,19693個鄉鎮級水源完成保護區劃定,占比達到95.8%。集中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備設施“應配盡配”率超過75%。
(二)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一是強化水利人才幫扶。加強掛職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期滿掛職干部輪換工作,新選派8名掛職干部和2名駐村第一書記。進一步在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推廣水利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助力培養本土人才。選派3名博士到山西、西藏和新疆參加“博士服務團”服務鍛煉,接收6名民族地區“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到部屬單位交流學習。在深入調研、精準對接幫扶需求的基礎上,圍繞江西、重慶、西藏等重點區域,舉辦7期水利幫扶專題培訓班,培訓460人次。脫貧縣參加上級水利干部培訓9648人次。二是實施水利技術幫扶。組織中國水科院、南京水科院、長江科學院對四川省9個脫貧縣開展科技幫扶。以農村供水、防洪、灌溉等領域為重點,推廣運用相關領域成果20余項。支持脫貧地區實施先進實用技術示范類項目1項,國撥經費70萬元。支持寧夏、甘肅開展技術推介類項目2項。實施水利科技組團式幫扶新疆、西藏相關工作。加強對重慶市城口縣國家水土保持標準化示范區的工作指導,現場調研推動水土保持和灌排技術標準實施,指導完成2023年度示范區績效考核。三是加強水利勞務幫扶。督促指導各地在水利基礎設施領域充分吸納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引導更多群眾參與水利項目建設,累計吸納就業人數242萬人,發放勞動報酬344.6億元。中央投資水利項目中全部或部分采納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項目1028個,累計發放勞務報酬44.3億元。脫貧縣在水利工程建設與管護就業崗位中優先吸納滿足崗位技能要求的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10.9萬人。各地聘用脫貧人口擔任巡河員(護河員)共計22萬人。
(三)鞏固拓展水庫移民脫貧攻堅成果。安排383億元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支持25個省份統籌推進鞏固拓展水庫移民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緊盯86.5萬移民脫貧人口,加大跟蹤監測幫扶力度。大力扶持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水庫移民增收。不斷完善移民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移民人居環境,有條件的地區推進美麗移民村建設。
三、錨定發展目標,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水利任務
(一)強化農村防洪基礎。一是推進堤防整治。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95.45億元,支持133條主要支流治理,完成治理河長188.2公里。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212.4億元,支持998條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治理河長1.13萬公里,其中脫貧地區389條,完成治理河長4276.8公里。二是開展水庫除險加固。實施3663座水庫除險加固,其中大中型水庫128座。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24.57億元,支持72座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其中脫貧地區9座。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30億元,支持1890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三是加快蓄滯洪區建設。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59.28億元,支持國家蓄滯洪區建設。新開工江西省鄱陽湖康山蓄滯洪區安全建設、江西省珠湖黃湖方洲斜塘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區建設等工程,大陸澤、寧晉泊、杜家臺、華陽河等蓄滯洪區在建工程正加快建設實施。四是推進山洪災害防治。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24億元,支持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山洪災害補充調查評價、監測預警能力鞏固提升、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四項”能力等非工程措施建設及運行維護,共實施195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完成144個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四項”能力提升建設。五是完善水文站網布局。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16億元,實施水文基礎設施項目,重點開展中小河流洪水易發區、大江大河支流、重點水生態敏感區等水文站網建設,投資向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傾斜。
(二)推進農村抗旱體系建設。一是加強灌區建設改造。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46.72億元,實施17處新建大型灌區,其中脫貧地區11處。下達投資133億元,其中中央投資93億元,實施120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其中脫貧地區31處;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21億元,實施脫貧地區152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廣西下六甲、四川向家壩一期等等大型灌區前期工作,開工江西平江、云南騰沖大型灌區等5處新建大型灌區。脫貧縣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660.32萬畝。二是實施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下達投資185.09億元,其中中央投資50.88億元,支持64座新建中型水庫項目,其中脫貧地區45座;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39.10億元,實施132座小型水庫建設,其中脫貧地區85座;下達中央水利救災資金3.45億元,支持河北、內蒙古、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等旱區實施399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項目。三是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四川引大濟岷等工程,力爭開工建設貴州花灘子、廣西長塘等水庫,推進甘肅白龍江引水、青海引黃濟寧等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工程前期工作。
(三)加強水旱災害防御應對。一是強化水旱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旱情,加強雨水情監測特別是中小河流雨水情監測,同時滾動開展旱情監測分析,及時向社會發布水情旱情預警,信息直達水利防御一線和社會公眾。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896個縣(市、區)發布16.74萬次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啟動預警廣播34.7萬次,利用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向相關防汛責任人發送預警短信4679.9萬條,利用“三大運營商”向社會公眾發布預警短信20.4億條。二是完善水旱災害防御智能應用體系。推進全國旱情監測預警綜合平臺、基于數字孿生流域的國家防汛抗旱“四預”會商系統等建設,研發云圖識別未來1—3小時可能發生強降雨風險地區(地市級)的自動化預警產品。組織相關水文機構以流域為單元修訂部分重要斷面的洪水預報方案,努力提升洪水預報精準度。三是強化流域水工程調度。充分發揮骨干水利工程防災減災作用,精準實施水工程防汛抗旱調度。入汛以來,全國4512座(次)大中型水庫共攔蓄洪水603億立方米,初步統計減淹城鎮1299個(次)、減淹耕地面積1610萬畝、避免人員轉移721萬人(次)。四是開展蓄滯洪區運用補償和水毀修復。安排補償資金110.98億元,其中中央資金77.6億元,對8處啟用的蓄滯洪區居民損失進行補償。安排中央水利救助資金38.7億元,支持地方做好水毀、震損水利設施修復。
(四)開展水生態保護治理。一是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以長江、黃河上中游和東北黑土區等區域為重點,安排水土保持中央資金81.4億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新建淤地壩和攔沙壩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萬平方公里,其中脫貧地區1.56萬平方公里。二是開展河湖生態復蘇。實施重點河湖、濕地生態補水,選擇88條(個)河湖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始終維持永定河全線有水狀態,西遼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長,實現了京杭大運河第二次全線水流貫通。加快推進吉林查干湖、安徽巢湖等一批河湖治理和生態修復。鞏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成效,全面推進三江平原、西遼河流域、汾渭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麓等重點區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安排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10億,支持15個省份的15條河湖開展幸福河湖項目建設。各地因地制宜打造3000多條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
四、緊盯短板弱項,不斷提升農村水利管理服務水平
(一)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強化數字賦能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指導各地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推進小型水庫專業化管護提質增效。全覆蓋落實并培訓小型水庫防汛“三個責任人”。汛前組織各地開展全覆蓋式水庫、堤防安全隱患自查,對發現問題的工程按10%的比例進行抽查。對15700座水庫開展安全度汛電話抽查。開展白蟻等害堤動物普查,全面完成應急整治任務,推動實現防治工作常態化。
(二)強化河湖庫管理。強化河湖庫管理。全面加強河湖長制,壓實各級河湖長及相關部門責任,嚴格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將河湖庫清理整治向中小河流、農村河湖、農村小水庫延伸,清理整治河湖庫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1.7萬個。
(三)加強水資源管理。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加快推進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加強取用水監督管理,全面完成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推進取水監測計量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灌溉機井“以電折水”。深入推進用水權改革,規范開展區域水權、取水權、灌溉用水戶水權等用水權交易,把用水權改革納入水資源管理考核。
五、堅持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重點區域幫扶工作
(一)抓好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加大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有效銜接支持力度,優先安排水利項目、落實水利資金,在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安排水利建設投資218.7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97.75億元,實施農村供水、農田灌排、防洪抗旱減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修復等2888個項目,推進貴州夾巖水利樞紐、黃家灣水庫樞紐、四川龍塘水庫及灌區、米市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3.74萬畝,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長度667.4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75平方公里。
(二)開展定點幫扶和對口支援。一是深入開展6縣區定點幫扶。繼續落實定點幫扶各項工作機制,指導水利部定點幫扶縣(區)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制定2023年度幫扶工作計劃,堅持“組團式”幫扶模式,組織實施水利行業傾斜、技術幫扶、人才培訓等“八大工程”,扎實推進“五大振興”。召開定點幫扶專題工作會議19次,開展調研7次248人次、督導12次。輪換選派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到定點幫扶縣(區)進行幫扶,目前在崗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共12人。下達定點幫扶6區縣水利投資18.61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0.69億元,支持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直接投入或引進無償幫扶資金3.67億元,支持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全年共培訓基層干部1194名、鄉村振興帶頭人153名、專業技術人才2295名,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人才保障。直接購買6縣區農產品648.41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737.16萬元。二是開展對口支援。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推進贛州革命老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扎實開展水利部對口支援寧都工作,支持江西寧都加強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梅江灌區建設,實施3條中小河流和5條支流整治項目,完成31個村組供水提升項目。
(三)統籌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水利建設支持力度,指導地方充分利用國家在投資、土地、幫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持續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管護力度。加快四川黃石盤水庫等革命老區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完成黑河黃藏寺水利樞紐、引綽濟遼輸水工程隧洞段等民族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加快補齊邊境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強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人才隊伍建設,開展人才“組團式”幫扶,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開展水利人才“訂單式”培養。深入挖掘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水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和文旅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西藏和新疆鞏固拓展水利扶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水利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