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市節水條例》實施一周年。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16個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創建節水載體1.6萬余個。一系列節水舉措讓北京年均節水1億立方米。10年來,在全市經濟總量翻一番多的情況下,生產生活用水總量始終保持在28億立方米以內,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累計下降51%。
關注1 高科技
北斗技術為供水管網拍片、做體檢
3月11日上午,西城區官園附近的一個居民小區里,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管網管理分公司漏失控制科科長佟懌維和同事拉開小區入口處的檢查井井蓋,里面安裝有一大一小兩個方形的盒子,大的叫流量計,小的是遠程傳輸設備,它們共同組成一個獨立計量區。記者看到,流量計上不斷有數字在閃爍,這代表著該小區居民用水的情況。
居民用水都有一定規律,比如中午、傍晚做飯時用水量比較高,凌晨2點到4點幾乎沒有用水。流量計安裝在每個小區的主入水口,用水數據通過遠程設備傳至后臺,工作人員通過在線記錄最小夜間流量,第一時間對管網漏水進行預警并判斷漏點所在的大致區域。“獨立計量區最大的優勢是24小時監控,一旦發生用水異常,后臺就會收到報警,說明管網可能存在漏損的情況,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工作人員去現場檢查。”佟懌維說。
目前,北京城區3000多個小區建立了獨立計量區,基本上覆蓋了70%的小區,未來將實現所有小區全覆蓋。
此外,水務部門還通過北斗衛星探測和遙感等動態監測技術,對全市供水管網進行全面掃描檢測,根據衛星掃描和地理系統劃定的范圍,鎖定漏損點位,修復漏損管線。
北京市水務局供水管理處副處長周政說,北斗衛星探測和遙感監測等技術就好比用衛星給全市的供水管網拍X光片、做體檢,管網的健康狀況一目了然,“每年水務部門開展4次管網的拍照‘體檢’,衛星探測可以非常精準地發現管網中細小的裂縫。”
關注2 人工監測
“順風耳”凌晨2點以后監聽管道異響
除了高科技,針對使用獨立計量區的社區,供水管線漏損監測也保留著傳統的人工監測方式。周政介紹,當獨立計量區向后臺發出報警后,工作人員根據衛星掃描圖紙和地理信息系統劃定的范圍,使用聽漏儀現場最終確定漏點的準確位置。
聽漏儀是一根長長的“聽筒”,如同靈敏的“順風耳”,工作人員戴上耳機,將“聽筒”貼向地面,每邁一步便挪動一次聽漏儀的位置,就這樣一點點探查管道的“健康”狀況。
如果供水管網有漏損,耳機里便能傳出異常的聲響。佟懌維說,聽漏儀里的聲音不盡相同,“管網發生漏損后細細的水流穿過破損點,摩擦管道壁和土層而發出聲音,聽上去是刺耳的長音。”聽漏是個精細活兒,白天環境聲音復雜,因此聽漏基本上在凌晨2點以后進行,此時居民們大多已入睡,小區里十分安靜,工作人員便能聽準管道漏損的位置。
盡管聽漏是水務部門延續多年的傳統人工監測方式,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聽漏也在迭代更新。佟懌維舉例說,以傳輸方式來看,以前采用的是2G、4G傳輸,而現在使用物聯網的傳輸方式,“這種傳輸方式更快,使用成本也更低。”
獨立計量區的廣泛使用、北斗衛星探測和遙感監測等技術的應用,使得供水管網的暗漏檢出率顯著提升,有“健康風險”的管網得以盡早檢出,防止破損面擴大、水源流失。
關注3 成效
全市16個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
看似微小的漏損,對于供水系統大有影響。周政介紹,開展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對于緩解供需矛盾、提高城市“韌性”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北京市的供水管網長度不斷增加,達到近2萬公里。管線變長了的同時,管網漏損率逐年降低,從十年前的12.67%降低至如今的8.37%,在北方大型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
除了技術層面的更新迭代,水務部門還借助城市更新等契機,使用新型球墨鑄鐵和碳鋼不銹鋼等管材替換鍍鋅鋼管、普通鑄鐵管等老舊管材。周政說:“我們計劃三年消隱改造老舊供水管線300公里以上,其中今年將完成130公里,有效降低管網事故發生率。”同時,推進居民智能遠傳水表更換,目前安裝比例超60%,今年將繼續完成50萬支水表換裝,力爭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智能水表基本實現全覆蓋。
漏損監測只是北京市節水眾多舉措中的一個方面,高效節水灌溉、加大用水精準計量,強化水資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環利用”全過程協同監管等舉措,都讓北京的水“省”了下來。
10年來,北京節水指標連續多年保持省級地區最優水平,密云水庫蓄水量創歷史最高紀錄并穩定在30億立方米左右,地下水位連續八年回升,累計恢復儲量56.4億立方米,全市河湖水體全面還清,五大河流連續三年貫通入海。
記者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目前,全市16個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近2000個村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再生水年利用量達到12.5億立方米,創建節水載體1.6萬余個。一系列節水舉措讓北京年均節水1億立方米。10年來,在全市經濟總量翻一番多的情況下,生產生活用水總量始終保持在28億立方米以內,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累計下降51%。
北京市水務局局長劉斌在今年全市水務工作會上表示,北京今年將高標準推進“全面節水”,強化用水總量和效率雙控,深入貫徹落實《北京市節水條例》,推動配套制度落地實施。他提出,要高質量完成“全國節水型城市”復查,嚴格把關東城、西城、平谷等區節水型社會復驗,強化非居民用水管理。大力推進村莊用水計量付費,科學下達用水指標,積極倡導公眾參與“光瓶行動”等節水護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