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以現代水網建設為契機,圍繞城鄉供水一體化目標,全面實施農村供水水源替代工程,構建“1+3”全域城鄉一體化供水格局(以中心城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為核心,滕州、臺兒莊、山亭三個縣域供水單元為支撐),不斷增強優質水公共產品供給,穩步提高供水水質和保障能力,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達到84%以上,群眾對于“水”的獲得感、幸福感逐年提升。
一、堅持統籌謀劃,整體強化農村供水保障
長期以來,棗莊市農村供水水源主要為地下水,對地表水開發利用不充分,但近幾年受地質、面源污染等因素影響,地下水水質本底無法保證,加上農村供水多以縣域或鎮域小規模為主,導致飲用水水質不穩定。對此,市委市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既立足當前,通過升級深度水處理工藝確保供水水質達標;又著眼長遠,實施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一是靶向施策提升供水水質。對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國標,對滕州市第一加壓水廠、市中區東郊水廠、薛城區長江水廠等9處城市供水水廠以及臺兒莊澗頭集水廠、嶧城吳林集中供水工程等12處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分別制定水質提升措施,總投資7788萬元,采取離子交換或膜處理工藝、地表水摻混、水源置換等方式全面實現水質提標。二是統籌規劃構建全域供水格局。依托現代水網建設部署開展“水網+民生”行動,計劃投資44億元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著力打破水資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地表水利用不充分、部分農村供水工程小散弱等現狀,構建以地表水為主要水源、地下水為應急水源,覆蓋全市、統籌城鄉、優水優用的一體化供水模式。
二、堅持整體推進,加快重構城鄉供水格局
整體推進引調水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同步引入國內領先水務企業參與供水運營管理,加快打造全市城鄉供水“一張網”,提高供水管理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一是供水水源替代。通過實施“兩庫四河、引湖入薛”等現代水網跨區域骨干引調水工程,統籌多水源調配,盤活境內巖馬、馬河等水庫優質水,合理取用南四湖、中運河等境外水,全面完成地表水源替代,涵養和保護地下水源,力爭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供水覆蓋人口占比由不足10%提高到85%以上。二是整體互聯互通。目前,中心城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已全面開工,正加快建設22萬噸地表水廠和160公里骨干輸配水管網,推動與實施中的嶧城區9萬噸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已建成的市中區北郊地表水廠5萬噸集中供水項目互聯互通、互補互濟,計劃2024年底前建成運行,覆蓋農村人口89萬人。加快三個縣域城鄉一體化供水單元建設,其中,滕州市在已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基礎上,正有序推進管網更新,加大地表水置換;臺兒莊區正全力加快地表水廠建設,推動管網全域覆蓋;山亭區因地制宜,按照“宜大則大、宜聯則聯”原則實施具有山區特色的城鄉供水保障工程,穩步提升供水水質。三是科學運維賦能。市屬國企與水務企業深度合作,組建合資公司,共同建設運營中心城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同時,配套數字運行管理系統,實現從水源到終端的全流程監測、全鏈條管控,打造數字水廠建設棗莊典范。
三、加強組織保障,切實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突出全市供水“一盤棋”,建立健全農村供水工程長效管護機制,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和要素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農村供水保障暨城鄉供水一體化領導小組,建立責任清晰、分工明確、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2023年已落實專項債、政策性金融工具、社會投資等各類資金12.14億元,保障一體化項目資金需求。二是強化問題排查與動態監測。建立農村供水問題常態排查整改和風險動態監測機制,全市2728名農村水管員按月開展全面排查,重點排查有管無水、頻繁停水斷水、水質較差、高價買水等問題,做到即查即改。2023年累計發現并整改問題123個,均實現動態清零。暢通農村飲水群眾舉報通道,完善舉報問題辦理、銷號、回訪機制,確保件件有回應、問題真解決、群眾真滿意。三是強化水質巡檢和監督考核。建立供水水質巡檢制度和常態化水質抽檢機制,縣級每年對轄區內農村供水工程進行全覆蓋水質巡檢,市級進行水質抽檢。2023年,已對18處千噸萬人農村供水工程出廠水與末梢水進行抽檢,水質全面達標。將農村供水保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導向激勵作用,努力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
臺兒莊區秦莊水廠
棗莊市滕州市城鄉供水中心綜合服務大廳
水質檢測中心精心檢測水質
供水管網搶修現場
百姓吃上安全放心水
荊泉水源地保護區內飛翔的鷺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