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央視記者 李琳: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高新沙水庫,從取水口鯉魚洲泵站來的水已經注滿了管道,來到了49公里之外的高新沙水庫。從鯉魚洲來的水是怎么送進這個水庫的呢?不同于一般的調水工程主要是在地表通過明渠輸水,這個工程的全部輸水管道都深埋地下。工程通水之后,不僅可以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產生活缺水問題;也能為珠三角東部區域提供雙水源保障,還可以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年輸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 產業因水而興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后,年供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改變粵港澳大灣區多地單一供水格局。這將給當地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就在前些天,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即將通水運行之際,瞄準未來用水新格局,不少地方也在加快布局新興戰略性產業。
在廣州市南沙區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內,一批芯片制造企業正加快擴產。這家半導體企業新年過后,正加速一期產能爬坡,計劃年底實現年產24萬片6英寸車規級碳化硅芯片的規劃產能,企業項目達產后將極大緩解當前國產車規級碳化硅芯片緊缺的現狀。
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負責人 李家:水質的穩定性對于芯片產品影響很大,經過處理后的超純水對于各種離子含量達到了萬億分之一的要求。有了充足和優質的水源,公司未來的發展得到充分的保障。
芯片制造屬于高耗水產業,這家芯片企業現在每天用水量達1500噸,預計全面達產后用水量會增加到6000噸。而在過去,水資源不足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由于企業所在的南沙區地處珠江最下游的出海口,在枯水期供水易受咸潮上溯影響,用水主要由黃閣鎮自來水廠提供,每天供水量在40萬噸,基本處于滿負荷運作。不僅芯片制造產業,南沙區密集的生物制藥等產業也面臨相同的問題。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和產業都向珠三角東片地區集中。這里常住人口和經濟總量占廣東全省的68%和74%,而水資源僅占43%,水資源短缺和水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將構建起粵港澳大灣區多水源保障體系,其中為南沙區每年新增供水5.31億噸,水質也將穩定保持在二類水以上,可以滿足當地產業集群未來二十年的發展需求。同時給廣州、東莞、深圳等地經濟發展帶來持久的活力。
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理事長 黃本勝: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常住人口8600多萬、GDP約13萬億,水資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歷史證明,沒有東深供水工程等,就不會有深圳、香港的今天。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未來也會書寫同樣的歷史,通水后年輸水量達17.08億立方米,可支撐約1.7萬億GDP的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