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長安杯”
2023水利十大新聞
1.水利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取得積極成效
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水利部黨組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主題教育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推進落實,駐部紀檢監察組加強對主題教育的監督,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堅持以“深”的尺度抓理論學習,全面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堅持以“實”的舉措抓調查研究,針對水利工作中最突出的難點、堵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推動形成一批可持續、可復制、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措施。堅持以“高”的定位抓推動發展,辦好民生水利實事。堅持以“嚴”的標準抓整改整治,用心用情解決問題,建章立制形成長效。堅持以“細”的作風抓教育整頓,進一步鍛造了忠誠干凈擔當的水利干部隊伍。堅持以“久”的韌勁抓鞏固深化,切實抓好主題教育整改落實回頭看工作,不斷鞏固、深化、拓展主題教育成果。
2.《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出版發行
水利部組織編寫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一書,在全國發行。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分專題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的時代背景、思想脈絡、重大意義、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實踐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治水事業,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了國家“江河戰略”,謀劃了國家水網等重大水利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做好治水工作、做好什么樣的治水工作、怎樣做好治水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為新時代治水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明確,優化水利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發展模式,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水生態保護治理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水利部認真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在持續推進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工作的基礎上,啟動開展第二批省級水網先導區、第一批市級和縣級水網先導區建設工作,確定寧夏、安徽、福建作為第二批省級水網先導區,浙江省寧波市、河南省平頂山市、山東省煙臺市、江蘇省宿遷市、山西省大同市、湖南省婁底市、陜西省延安市作為第一批市級水網先導區,廣東省高州市、湖北省天門市、福建省武平縣作為第一批縣級水網先導區,有序推進各層級水網協同融合,加快構建國家水網。
4.水利部門有力有序有效應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海河流域出現強降雨過程,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對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水利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強會商研判,實施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在線監測洪水實時變化情況,精細調度水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海河流域暴雨洪水防御工作。經過各地和有關方面協力抗洪,水利部門上下一心、團結拼搏,防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水庫無一垮壩、重要堤防無一決口,未發生群死群傷事件,成功避免了24個城鎮、751萬畝耕地受淹,避免了462.3萬人轉移,最大限度減少洪水影響和損失,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央財政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5.中國水利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國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水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23年3月,在聯合國水大會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基于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的實踐和經驗提出四點倡議,獲得國際社會熱烈反響。9月11日—15日,以“水與萬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發布重要成果《北京宣言》,中國治水理念和治水成就獲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和廣泛認可。在10月17日—18日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水利部提出的5項水利合作成果納入論壇務實合作項目清單,數量創新高。通過全面深度參與全球水治理,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水利建設,充分展現了中國制度優勢、講好了中國治水故事、提供了中國治水方案,為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治水篇章貢獻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6.2023年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
水利部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圍繞《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確定的建設任務,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強化建設管理,加強調度會商,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再創新的歷史紀錄;新開工水利項目創歷史新高,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西藏拉薩市旁多引水工程等44項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全國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2238億元,為歷史最多。水利建設吸納就業人數273.9萬人,發放工資568.2億元,為穩增長、穩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7.水利部全力做好白蟻等害堤動物隱患應急整治
水利部2023年4月中旬起指導相關各地各流域搶抓汛前窗口期,針對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和大江大河干流堤防,應急整治白蟻等害堤動物隱患。經過兩個半月的全覆蓋式排查,共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7個流域管理機構發現白蟻等害堤動物隱患。水利部協調財政部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4億元,督促落實地方財政投入1億元,做好水利工程白蟻等害堤動物隱患應急整治工作。修訂完善水利工程白蟻等害堤動物防治定額。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關各地各流域發現隱患已全部完成應急整治。水利部持續做好水利工程白蟻等害堤動物隱患應急整治“后半篇”文章,督促指導相關各地各流域,對重點地區應急整治工作開展“回頭看”,并加強日常巡查檢查,動態更新隱患臺賬,持續做好隱患排查整治,保障水利工程安全運行。
8.水利部大力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 全國幸福河湖建設蓬勃興起
水利部印發《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選取全國88條(個)河湖,開展母親河復蘇行動,組織制定印發母親河復蘇行動“一河(湖)一策”方案,通過加大節水力度、多水源聯合調度、河湖生態補水、河道疏浚等措施,推動母親河治理修復。以華北地區為重點持續開展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充分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有利條件,統籌南水北調水、引黃水、本地水庫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向華北地區實施生態補水,永定河實現全年全線有水,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長期斷流的河道先后實現全線水流貫通,白洋淀重現生機;開展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行動,2022年、2023年京杭大運河兩次實現全線通水,沿線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開展水資源統一調度,2023年4月1日,西遼河干流水頭近25年來首次到達通遼規劃城區界;4月3日,漳河如期實現全線貫通。2023年8月,水利部河長制辦公室出臺《幸福河湖建設成效評估工作方案(試行)》,從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六個方面,為幸福河湖建設提供了成效評估指標。據初步統計,全國31個省份已通過總河長令等方式部署開展幸福河湖建設,因地制宜探索幸福河湖建設實施路徑。
9.跨省區區域水權交易、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取得新突破
2023年11月23日,黃河流域首單跨省區區域水權交易完成。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務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簽署《四川寧夏黃河流域區域水權跨省交易協議》。阿壩州以1800萬元的價格將2024—2026年共計1500萬立方米的黃河用水權,轉讓給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管委會。此次交易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又一突破。交易所得款項主要用于水資源監測、管理、調度以及節水型社會創建等工作,助力阿壩州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2023年12月7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福建省長汀縣成交。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福建省金龍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同長汀縣國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購買協議,以180萬元購買10萬噸碳匯量。此次交易后,長汀縣河田鎮羅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碳匯剩余1萬噸碳匯量將儲存在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水利部將進一步推動建立全國水土保持碳匯納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
10.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全面推進 先行先試取得成效
2023年各級水利部門積極探索,攻堅克難,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全面推進,94項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任務全面完成,數據量達PB級的全國一級數據底板基本建成,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全國首個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開工建設。啟動水利測雨雷達建設,湖南撈刀河等區域實現精細化降雨預報和臨近暴雨自動預警。數字孿生國家骨干水網、省級水網先導區數字孿生水網建設積極推進,啟動市級和縣級數字孿生水網建設。49處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持續推進,10余個省份開展數字孿生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流域防洪“四預”能力獲得新突破,衛星云圖和測雨雷達預警信息直達一線防御人員,首次實現落地雨到空中雨預報的轉變。
“青龍管業杯”
2023有影響力十大水利工程
1.引漢濟渭工程成功實現先期通水
2023年7月16日,引漢濟渭工程成功實現先期通水。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破解陜西省水資源瓶頸制約、實現水資源配置空間均衡的一項全局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約516億元,建成后將有助于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等關中地區城市的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受水區域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可支撐受水區內1.1萬億元生產總值,新增5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用水。
2.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
2023年9月8日,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動員會召開。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工程概算總投資280億元,建成后將為加快構建廣西水網主骨架,形成與國家骨干水網互聯互通的廣西水網新格局創造有利條件,對緩解南寧、北海、欽州、玉林等受水區缺水情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完工
2023年9月2日,大藤峽水利樞紐最后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標志著主體工程較國家批復的建設工期提前4個月完工。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總投資357.36億元,主體工程完工將進一步完善珠江流域防洪體系,打牢國家水網重要結點,全面建成紅水河“清潔能源走廊”,為強化珠江流域治理管理、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全新動力。
4.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
2023年4月28日,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列入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首個開工建設的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項目建設覆蓋長江干流、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贛江、洞庭湖、鄱陽湖等重點區域的水監測感知體系和覆蓋監測、評估、告警、處置、總結全過程的管控應用體系。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夯實數字孿生長江建設的算據、算法、算力基礎,推進實現對流域水利治理管理全過程的數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擬,為流域水利決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持。
5.西藏拉薩市旁多引水工程開工建設
2023年3月20日,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旁多引水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總投資23億元,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拉薩市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安全水平,保障拉薩市經濟社會和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拉薩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優質、穩定、可靠的水源。
6.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輸水管道安裝全部完成
2023年8月10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輸水管道安裝全部完成,預計2023年年底建成通水。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約354億元,建成后將實現從水資源豐富的珠三角西部向水資源緊缺的東部地區引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活生產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多水源保障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7.甘肅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正式建成通水
2023年8月15日,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正式建成通水。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迄今甘肅省投資規模最大、引水渠線最長、覆蓋地區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工程于2015年10月開工建設,總投資73.06億元,建成通水后,對全面發揮引洮供水工程綜合效益,助推隴中、隴東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8.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
2023年1月31日,姚家平水利樞紐工程在湖北省恩施市開工。該工程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也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總投資67億元,建成后與下游已建的大龍潭水庫聯合運行,可有效控制洪水、削減洪峰;還可利用水能資源進行發電,向電網提供清潔能源,對守牢清江流域防洪安全底線、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鞏固拓展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9.四川向家壩灌區北總干渠一期二步工程開工建設
2023年3月1日,四川省向家壩灌區北總干渠一期二步工程在自貢市富順縣開工建設。該工程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四川骨干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總投資81.3億元,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實現糧食增產能力5億斤,將徹底改變川南片區無跨區域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歷史,還將為川南建設省域經濟副中心、加快打造全省經濟增長第二極提供堅強的水安全保障,有力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0.云南大理州桃源水庫工程開工建設
2023年4月23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桃源水庫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是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水利部2023年重點推進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總投資55.38億元,建成后將進一步夯實大理州糧食安全基礎,增加洱海入湖清潔生態水量,有效提高洱海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維護和改善洱海區域水生態環境。
“樂水杯”
2023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1.浙江麗水市:創新探索“取水貸”助力發展水經濟
浙江省麗水市推動政策端、市場端兩手發力,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2023年3月,創新推出取水權質押貸款“取水貸”金融產品,采用“取水權質押+雙邊登記”融資模式,有效解決了小水電等水利項目因缺少不動產權證書難以獲得融資的問題,推進小水電綠色改造與現代化提升。截至2023年12月,麗水市已完成“取水貸”授信307億元,發放貸款超過百億元。麗水還聯合金融機構統一制定管理辦法,實施項目備案制,運行數字化登記管理系統,進一步管控金融風險。目前,“取水貸”已從小水電項目逐步延伸至水庫、供水、灌區等其他項目,撬動千億級水經濟產業加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2.湖南?梨水文站: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
湖南省?梨水文站是瀏陽河下游防洪監測預警的重要控制站。?梨水文站開發水利測雨雷達系統,引進全自動纜道在線測流系統、超聲波時差法在線測流系統、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無人機遠程監測等新技術,建成?梨水文站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全要素、全量程、全流程監測預警,構建起由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并成功應用于2023年防汛工作。
3.山東棗莊市:創新水庫管護機制為水庫安全運行上保險
2023年8月,山東省首單“庫安保”水庫綜合保險在棗莊落地。“庫安保”產品以保險機制支持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工作,并探索建立“承保+減損+理賠+賦能”的“事前預防、事中管理、事后服務”保險全過程管理機制,實現水庫運行管理風險共擔。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不斷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創新,引入保險機制支持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實現對工程運行各類風險因素的及時識別、科學防范和有效化解,進一步補齊水庫風險管理和災損修復短板,切實提升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防災減災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4.山西右玉縣:創新推進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70多年來,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歷屆領導班子帶領全縣人民,一代接一代治理水土流失,全縣水土保持率達71%,形成了閃耀著歷史榮光和時代價值的“右玉精神”。右玉縣探索出水土保持和流域治理的關鍵措施,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技術,與科研院所協作,高標準規劃建設山西右玉沙棘良種示范點。2021年,右玉縣被列入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試點縣。右玉縣近年來出臺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實施方案,共規劃140個項目,投資規模達50億元。右玉縣以財政投資為引導,撬動和吸納社會資本投資水保生態建設和產業融合項目,右玉縣財政每年用于水利建設資金500萬元以上,吸引社會和民間投資水保生態治理1.5億多元。右玉的綠色蝶變正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5.云南元謀縣:政府主導、企業主建、三方共管社會資本參與灌區建設
云南省元謀縣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牽引,以現代化灌區建設為目標,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創新探索農田水利投資、建設、運營、管理,成功打造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元謀模式”。一是政府主導,按照“建機制控總量,分類型定水價,定原則抓獎懲”穩妥有序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二是企業主建,推動項目建設高效節約。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實施11.4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成了管道自動化控制及監控系統,群眾可通過智能水表24小時充值刷卡取水,項目區畝均用水成本由原來的1258元降至350元。三是三方共管,推動工程管護長久運行。按照“政府管好農業水源,企業管好輸配水管道,群眾管好田間工程”,實現工程全程有效管護、長期高效運行。
6.重慶忠縣:運用“1+4+N”立體執法模式迅速查辦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案件
重慶市在全國首推“1+4+N”立體執法模式:“1”是水利部門牽頭抓總,由具體個案的“小切口”發起,“4”是凝聚“公檢法司”四部門執法核心力量,“N”是與該案件有關的部門“大場景”聯動,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穩定結構,為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提供了堅強保障。2023年7月,重慶忠縣水利局以河湖安全保護專項執法行動為契機,靈活運用“1+4+N”立體執法模式,快速查辦了一起違法侵占長江干流修建碼頭案:縣水利局牽頭,縣公檢法司4部門全程參與配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專題研究案件10余次,縣交通、規資、林業等10余個部門通力合作,聯合執法,屬地街道密切配合,在60天內對忠縣快捷物流有限公司進行了行政處罰,完成了碼頭清退、拆除、復綠工作,徹底清除了歷史遺留問題。
7.河北唐山市:開展企業節約用水信用管理試點
河北省唐山市積極開展企業節約用水信用管理試點工作,探索建設完善節約用水信用評價監管一體化平臺,對企業用水行為實行“采信、建信、評信、用信、反饋”閉環管理機制,成為全國首個企業節約用水信用管理試點。唐山市節約用水信用評價監管一體化平臺采用用水戶、縣級主管部門、市級主管部門三級架構模式,按照用水戶申報、縣級核定、市級審查的流程,通過定性與定量判析模式,對管理對象填報的信息自動生成評價等級結果。唐山市縣兩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守信行為好的企業適當降低檢查抽取頻次,優先安排節水項目資金;對有失信行為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增加檢查頻次。
8.四川自貢市大安區:做實省級河湖長制“進駐式督查”后半篇文章
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以省級河湖長制進駐式督查反饋問題整改為導向,不斷提升和強化河湖治理管護工作能力水平。針對流域先天水少情況,統籌推進“干支共管,水岸同治”治水理念,按照“雙管齊下”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狠抓“留水工程”不放松,全力做好筑堰、修塘、整治病險水庫等留水工程工作,提升河流、水庫、山平塘等小型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確保生產生活用水;另一方面,突出小流域綜合治理重點,通過新建跌水堰、整治石河堰、拓寬河道及清淤、種植人工水草、增殖放流等多種方式,有效改善水質。同時,探索建立“河湖長制+法院”聯動工作機制,推行“河湖長制+法院+N部門”管理模式,凝聚環境司法保護合力,有效解決水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將“進駐式督查”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實。
9.福建福清市:探索“統管自建”模式應對城鄉供水運管難題
為應對城鄉供水建管工程量大、工期短等問題,福建省福清市創新運行管理體制機制,省域內探索“統管自建”模式,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全面完成100多個村的供水干管、村內管網建設,解決了歷史性吃水難題。“統管”,即由市級層面統一指揮建設,市、鎮、村、福清水務公司、工程監理單位“三級五方”全過程共同監管;“自建”,即由鎮(街道)、村或鄉賢促進會擔任建設主體,用水戶分攤建設資金,各村自行建設村內供水管網工程,待驗收合格后移交水務公司管理。在福建水投的指導和支持下,福清打破水務公司“單打獨斗”的局面,整合各方資源,促使政府、企業、老百姓三方群策群力,讓“水務公司的事”變為“每家每戶自己的事”,實現群眾事群眾辦群眾監督,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熱情。
10.山東濱州市:“無人機+河管員+數字孿生”立體化管護河湖
山東省濱州市深化數字化改革,打造無人機智慧巡河系統、河湖數字化管護系統應用平臺,建成主城區河道數字孿生場景,形成“無人機+河管員+數字孿生”的河湖數字化、立體化管護模式,以數字賦能河湖管理和保護,全面提升河湖管護水平。濱州市布設無人機自動起降機場,規劃30條智慧巡檢航線,沿線布設水質水位監測設備,建設河湖數字化管護平臺,實現河管員責任河段、河湖巡查、巡河事件、監控監測可視化,與河長制系統互聯互通,河湖問題可一鍵下派河管員處理。通過生成全市“河湖問題熱力圖”,利用綠、黃、紅、橙四種顏色標記問題嚴重程度。系統已累計統計2.3萬條巡河記錄,運轉處置近5000處河湖問題。河管員管護達標率從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