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
水務專項規劃提出,針對拒馬河、大石河流域山區缺乏控制性工程、下游堤防標準低以及南北拒馬河分流比不穩定等問題,安排重點項目,完工后可有效保障房山新城防洪安全,有效減輕下游涿州等地防洪壓力。
針對永定河流域官廳山峽區間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平原河段堤防抗沖擊能力不足、小清河分洪區調度運用難度大等問題,重點規劃研究論證陳家莊水庫單庫方案和陳家莊、丁家灘、珠窩等水庫群方案,統籌平衡水庫蓄洪能力、淹沒范圍和人員轉移、拆遷征地,爭取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佳的防洪減災效果。
北運河流域重點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體系,潮白河流域實現干支流達標治理,全面保障中心城、城市副中心、昌平、密云、懷柔、順義、未來科學城、懷柔科學城防洪安全。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述這些工程建成后,不僅提升北京防洪安全保障水平,也為下游地區防洪抗洪創造有利條件。“目前正按照國家發改委、水利部部署,抓緊開展項目前期論證工作,爭取早日開工、早日建成、早日發揮防災減災效益。”
繪制郊區新城積水內澇風險地圖
針對災后重建,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水務領域災后恢復重建入庫項目132個,通過首都防汛抗洪救災央地聯合工作機制恢復重建組聯審的54個,總投資約100億元。截至11月7日已開工49個,其余5個正在開展施工準備,計劃11月底前開工。圍繞當前“群眾溫暖過冬”首要目標,加快供排水管線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制發年度2號河長令,督促各單位利用好汛后和今冬明春的建設期,高標準完成建設任務。另有100余個項目已取得前期工作計劃單,正在按照恢復重建組印發的“綠通政策”開展前期工作,計劃年底前完成立項批復,要求2024年3月底前開工。
相關負責人還透露,下一步將加大流域協同力度。貫徹“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滯利用雨洪”的流域防洪方針,按照點線面結合的思路,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京津冀協同謀劃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加快永定河、拒馬河、大石河流域控制性工程規劃論證和項目前期工作。
同時,提升災害防御能力。按照“封育、疏導、防護、攔蓄”思路,遵循“先理水(溝道)、再理路、后優化村莊規劃布局”的原則,分類恢復、治理山洪溝道,同步完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供排水等基礎設施洪澇防御標準,增加配備供水、污水處理應急裝置和大型應急排水搶險設備。加快實施城市積水內澇治理和小區、村鎮排澇能力提升,在發布完善城區積水內澇風險地圖基礎上,繪制發布郊區新城積水內澇風險地圖,提高公眾防范意識。
探索蓄滯洪區內村莊設施保險制度
加快構建“三道防線”和數字孿生流域。建成衛星與雷達、雨情、水情監測“三道防線”,構建以“北京模型”為核心的“四預”智慧化防洪調度體系,推進密云水庫、官廳水庫、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南水北調工程等水利工程數字孿生和典型山洪溝道徑流實驗場建設。
此外,加快構建“首都水網體系”。構建“五脈五線、三環十域、九源多點”的首都水網主骨架,形成“一網織繪五網”的首都水網體系。通過重點實施“聯網、補網、強鏈”,加快構建市、區兩級水網體系,全面提升水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水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全面啟動洪水防御預案修編。制定蓄滯洪區運用補償辦法,探索蓄滯洪區內村莊設施、水務工程保險制度。構建完善水生態空間管控體系。推動修訂防洪法實施辦法等法規,嚴格水生態空間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