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東線受水區城市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80%提高到97%以上,中線受水區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由75%提高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
京津冀協同發展之源
水安全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一環,通水9年來,中線一期工程共向京津冀調水378億立方米,其中調入北京93億立方米,除近7成用于生產生活外,其余存補于水源地。北京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自來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每升下降為120-130毫克每升。
9年來,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天津市供水92億立方米,向石家莊供水89億立方米,向滹沱河生態補水15億立方米,為石家莊市實施“擁河發展”戰略,引導城市新興功能向滹沱河沿線聚集提供了支撐。同時,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將供水范圍擴展到河北、天津,保障了津冀地區春灌儲備水源。
目前,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向雄安新區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超1.2億立方米。雄安新區正在建設雄安干渠工程,將進一步完善雄安新區多水源保障供水體系。
圖為東線一期工程沿線美麗河湖建設。 中國經濟網梁木攝
支撐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在中線一期工程流經的河南省,208億立方米的供水支撐河南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平頂山市擺脫了缺水的發展制約,新興產業向高新技術開發區集中。
為進一步提高漢江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繼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引江濟漢工程后,2022年7月7日開工建設了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后將提高漢江中下游水資源保障能力,同步增加中線工程北調水量,進一步促進湖北和中線沿線省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向東看,東線一期工程構建起長江、淮河、黃河、當地水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的骨干水網,提升了蘇、皖兩省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了山東省水資源配置格局,已成為支撐山東膠東地區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
因東線一期工程而蛻變新生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國內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全年通航里程達877公里。
圖為濟寧梁山港,2000噸的集裝箱船可從此出發直達長三角。 中國經濟網梁木攝
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和美鄉村
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沿線,一幅美麗中國的畫卷徐續展開。滹沱河成為石家莊市的后花園,“夜游正定古城”融入市民日常;許昌市“泛舟河上、環游許昌”成為新時尚;白洋淀水質實現了從劣V類到Ⅲ類的跨越性突破……得益于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沿線50多條河流補水超95億立方米,白洋淀、滹沱河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
同時,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助力京杭大運河連續兩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大運河城市群重現絕美風光。如今,北京東方化工廠變身大運河畔的綠心公園;滄州市大力開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淮安市實施大運河“百里畫廊”戰略引領工程……
南水北調不僅為沿線城市送去“發展水”,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幸福水”。
農村供水工程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目前,河南省64個鄉鎮群眾、河北省受水區1300多萬農村人口、天津市286.8萬農村居民都喝上了優質南水。河北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轍底告別長期飲用苦咸水、高氟水的歷史,極大提升當地群眾幸福感。
34.5萬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后,河南、湖北兩省出臺幫扶政策,傾斜發展資金,通過美好移民村建設和“五星黨支部”創建,加快移民產業發展,促進移民增收致富。目前,蔬菜大棚、稀有菌種植、果樹、冷庫等產業項目形成規模,南水北調移民新村集體經濟產業不斷壯大,移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