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措施,助力建設。強化農村水安全保障。建成供水工程1540處,有效解決32萬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農牧區集中供水率達92%,自來水普及率達86.18%,供水保障率達95%,水質達標率達100%,位居全區前列。統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按照“建大、并中、關小”工作思路,科學規劃建設水源、水廠、管網工程,依托大水源、接入大管網,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投入資金1.6億元,建設塔榮鎮集中供水工程、娘熱街道規模化供水工程、墨竹工卡縣縣城飲用水源地工程3個,有效解決群眾11萬余人飲水問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緊盯高海拔缺水問題。針對高海拔地區氣溫低、自然條件惡劣,水源、管道、水龍頭易結冰等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兩頭暖,中間深”工作思路,采取管道深埋、新建機井、“穿衣戴帽”、電熱絲纏繞等措施,投入資金5004萬元,建成高海拔供水工程35處,切實解決2.93萬群眾供水難問題,徹底結束了群眾鑿冰取水下河背水喝的時代。
健全機制,規范管理。落實“三個責任”。落實農村供水管理地方人民政府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責任、供水單位運行管理責任,動態更新集中供水責任人800余人次,劃定農村水源保護區20個,推動農村供水責任由“無名無實”向“有名有實”轉變。健全“三項制度”。探索建立縣級農村供水運行管理機構+專業化管護+鄉村水管員管護機制,制定《拉薩市農牧區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明確農村飲水工程產權,壓緊壓實供水工程管理主體和管理責任,堅持一個電話、一條清單、一套臺賬的原則,安排專人負責農村供水服務監督電話接聽、記錄、跟進,讓群眾知道用水有問題“該找誰”“誰解決”,全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進一步暢通問題反映渠道。截止目前,共受理問題線索10余條,辦結率達100%。2023年以來,共落實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經費1034萬元,維修養護97處,切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應急預案。修訂完善拉薩市、各縣(區)農牧區供水應急處置預案,安排專人加強值班值守,進一步實現供水故障搶修6小時以內到達現場、小修不超過12小時、大修不超過48小時工作目標。
加強管護,保障運行。強化水質檢測。今年以來,完成全市農村飲水水質抽檢216處,檢測結果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19),抽檢合格率達100%。強化動態監測。組織精干力量500余人次,重點對供水工程機電設備、供水主干管道、輸水管、水龍頭等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和維護,發現整改問題100余個。同時,要求各縣(區)對重點區域加大監測頻次并及時預警,動態清零,堅決杜絕集中連片長時間斷水現象的發生。強化物資儲備。嚴格按照《農村供水應急預案》要求,提前儲備DN25PE管3200米、DN32PE管4300米、DN40PE管3600米、DN50PE管8000米、DN63PE管6500米、DN75PE管7500米、鋁箔膠帶9500米、閥門3萬套、應急供水車10輛等應急物資,為供水突發情況全面做足處置準備。強化宣傳防范。充分發揮拉薩市人民政府水利網、“拉薩水利”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媒介作用,宣傳水管、水龍頭、閘閥等入戶設施的防凍保暖措施1000余條次,廣大農牧民群眾自覺維護供水設施意識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