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全市將依托現有工程格局,重點解決工程標準低、老化失修及水源保證率不高等易導致農村供水不穩定、易反復的問題,實施水源工程、水廠建設及改造提升工程、老舊供水設施改造工程、農村集中供水信息化工程、農村集中供水維修養護工程五大類工程,工程估算總投資32億元,進一步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實現水源水廠工程互濟互補、老舊供水設施應改盡改、運行管理水平提檔升級。新建水庫1座(莊科水庫),除險加固水庫1座(廣北水庫),替代即將退出的利津城南水庫和辛安水庫,提高水源保證率;新建廣北水廠和利津城北水廠,實施純化、仙河、濱南、陳北4座水廠深度處理工程;加快老化破損管網、水表等附屬設施提升改造,實施東營區、河口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廣饒縣城鄉供水一體化配套管網改造、樂安街道供水設施提升改造等工程;建設市縣兩級農村供水保障運行管理數字化平臺;實施農村供水設施修繕、供水設備及管配件等更換、供水管網維修、養護等工程。
《規劃》實施后,全市將有14座水廠向鄉鎮、農村供水,其中東營區(含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3座,為耿井水廠、純化水廠和廣北水廠;河口區(含東營港經濟開發區)2座,為河口水廠和仙河水廠;墾利區3座,為墾利區第二水廠、永鎮水廠、勝利水廠;廣饒縣(含黃三角農高區)3座,為廣饒縣第一水廠、第二水廠、第三水廠;利津縣3座,為城北水廠、濱南水廠、陳北水廠。各縣區區域內供水實現水源互為備用、水廠互聯互通、水量相互調劑,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此外,全市將健全完善水質提升體系、推行農村供水工程標準化管理、提高農村供水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行縣級統管、完善水價形成和水費收繳機制、強化風險防控能力,推進農村供水管理高質量發展。凈化消毒設施“應配盡配”,確保供水水質合格,水務、生態環境、衛生健康等部門健全水質檢測監測結果共享和信息互通機制,做到檢測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發現問題及時整改;2023年底前,千噸萬人工程100%實現標準化管理;充分依托農村供水保障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供水管理“數據在線、運行在線、管理在線、服務在線”;推行“縣級公司直管到戶”和“1+N”(縣級公司+服務公司)模式,實現責任、技術、標準和服務統一;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負擔”原則,進一步調整水價,嚴格落實農村集中供水一戶一表、全面計量收費制度,禁止敞口用水、免費供水;建立應急預案,做好施工期間及干旱、洪澇、水污染等特殊情況下應急供水保障工作。
同時,全市已構建起生態環境部門水源水質檢測、供水單位自檢、衛生健康部門監督檢測、省水利廳抽檢、市水務局巡檢相結合的水質監測體系,建立了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確保農村供水水質達標。其中生態環境部門每月對地表水水源進行檢測;供水單位每日對水源水、出廠水進行9-11項常規檢測,每月委托第三方對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進行22-43項常規檢測,每年在豐水期和枯水期分別委托第三方對水源水、出廠水和末梢水開展一次全指標檢測;縣區衛生健康部門每年枯水期和豐水期對城區(出廠水、末梢水、二次供水)、鄉鎮轄區(出廠水、末梢水)的常規指標和氨氮等指標進行檢測;省水利廳對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出廠水、末梢水進行抽樣檢測;市級每年委托第三方在豐水期和枯水期開展三區兩縣兩開發區和省黃三角農高區集中供水工程、末梢水全覆蓋巡檢;規劃期內,各縣區也將啟動縣區級水利部門水質巡檢,屆時將形成六級協同檢測,全力保障從“水源頭”到“水龍頭”供水水質達標。
記者了解到,《規劃》將聚力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農村供水保障問題,工程實施后將全面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使農村供水更加穩定安全,提高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降低管網漏損率和事故發生率,促進供水工程的長效運行,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產水過程安全、供水過程安全;供水管理更加智能便民,構建市縣兩級農村供水保障數字化平臺,實現供水管理“數據在線、運行在線、管理在線、服務在線”;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構建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規模化工程體系、標準化服務體系、全過程監測體系、智慧化管理體系,全面提高供水保證率,降低水質風險,實現24小時不間斷安全優質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