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供一次水,一次供水4小時。”在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蒲王莊村,這里的500戶居民家家自建蓄水池,每逢放水前一天,村民就要提前備好水桶、手推車、電動三輪車,為第二天到“供水點”接水做準備,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30多年。在順平縣,像這樣的“水荒村”,遠不止蒲王莊村一個。不過,隨著今年7月底,河北順平縣江水置換工程的完工,順平縣村民將可以擺脫用水難題。
由北京建工市政路橋總承包二部承建的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江水置換工程EPC項目,通過南水北調外來水置換部分地下水,以受水區農村水源江水置換全覆蓋為目標,工程包括新建順平縣南水北調受水區地表水廠、輸水管線、配水站(加壓泵站)等內容。項目建成后,可滿足5個鄉鎮112個村莊及55個用水企業,將解決17.54萬人用水問題。
項目經理孫磊介紹,在輸水管線建設中通常采用頂管施工技術,而在順平縣,穿越高速段管線長度為346米,為保證將施工過程對高速交通運行的影響降到最低,項目部決定采用在京津冀地區極少使用的拉鋼管施工技術。
讓長346米、直徑近1米的鋼管,只通過4根鋼纜牽引就精準完成地下U型穿越,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項目部利用地下雷達定位系統,將管線精準對接就位,誤差控制在2毫米之內。項目總工閆佳崎介紹,拉管施工就是將在現場拼裝焊接好的整體鋼管,通過牽引設備,將其拉入地下安裝就位。“但在拉管前,導向孔的成孔精度,將直接影響著整條管線能否精準就位。”
原來,在鋼管入地前,項目部首先要用水平定向鉆,提前為鋼管打通一條“地下通道”,而這就是導向孔。在施工中,水平定向鉆鉆頭內設置有導向儀,可以發射電磁波傳到地表,當地面接收器收到信號后,可以自動顯示出鉆頭地下位置、深度、頂角、鉆具面向角等基本參數。“這個導向儀猶如導向鉆的眼睛,它能使操作人員能夠及時、精確地掌握鉆進情況,隨時調整鉆進參數,確保鉆機按預定的軌跡完成導向孔,從而達到準確鋪管的目的。”閆佳崎介紹。
走進新建成的順平縣南水北調受水區地表水廠,目前整個水廠正在進行最后收尾施工,現場百余名工人正在對園區進行路面鋪油和綠化施工。“由于場地有限,我們水廠采用了國內少見的四合一式凈水池結構。”孫磊告訴記者,在常規自來水凈水廠,混合絮凝池、過濾池、沉淀池以及消毒池,通常都采用分區獨立設置,每個池建設獨立廠房。而在順平縣水廠,這里4個水池全部建在一個廠房中,這看起不起眼的創新,卻給施工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次工程我們投入木工100人,鋼筋工和模板工更多達300人,人數是同類面積工程的5倍。”
為了確保水質達標,項目部作為試運行單位,引進了多項水質智能檢測監控系統,所有進入和輸送出的自來水,在系統探頭的監測下,水質18項檢測數據將實時傳送到指揮中心。一旦某項數據超出標準值,系統將自動啟動報警裝置。“水廠為應對突發狀況,我們凈水系統全部采取一運一備模式,同時還額外設置了臭氧處理車間和粉碳投加車間兩個深化處理車間,隨時可以根據進水情況調整凈水工藝,確保村民喝上放心水。”孫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