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編織百萬畝生態“地毯”
日前,在滁州市皇甫山國有林場長沖營林區,一片總建設規模1000畝的樹林里,一棵棵薄殼山核桃樹干挺拔。一株株梅花、元寶楓、櫸樹間栽其中,被打理得枝繁葉茂、井井有條。一只只白鷺振翅高飛,翩翩起舞。
滁州市充分發揮林場多、濕地多、草地多、林下空間多且經營程度高的優勢,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為載體,擦亮全椒“中國碧根果之都”和南譙“中國麻櫟之鄉”兩大品牌,全域打造滁州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
2020年以來,省林業局先后批準了《滁州市市屬5個國有林場國家儲備林建設總體規劃》《全椒縣國家儲備林建設總體規劃》和《定遠縣國家儲備林建設總體規劃》。規劃建設總面積102.9萬畝,總投資120.3億元,其中計劃融資貸款95.9億元。
更為長遠的謀劃是,在鍛造麻櫟“一棵樹”、核桃“一粒果”、林下“一朵菇”、苗木“一枝花”、木材“一張板”、林旅“一道嶺”等6個超百億產業的基礎上,到2035年,滁州市將實現林業總產值1千億元,繪就森林顏值高、林業產業強、林區百姓富、生態文化興的和美鄉村、美麗滁州。
端穩“綠色碗”吃上“生態飯”
推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終究是要通過“綠起來”,促進“富起來”,實現“強起來”。在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過程中,滁州市發揮生態資源的巨大優勢,在廣袤的森林里發掘出蘊藏著的綠色寶藏。
林苗、林藥、林菌、林茶、林果、林禽、林糧、林花……近年來,滁州市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持續完善生態補償、產業發展等相關政策,激發涉林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等種植載體,多管齊下促進林下經濟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一條“山地增綠、林農增收、林業增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全椒,政府引導林業企業,把薄殼山核桃打造成“果、材、油、碳、景”多用途產業樹種。南譙除了把麻櫟“一棵樹”研發出八大產業鏈外,還通過“精耕細作”,“把樹當菜種、把山當田興”,通過林下套種花生和西瓜、幼林放養柞蠶等,年畝均收入超千元。
林下經濟具有生產周期短、見效快的優勢,可以幫助生產經營主體實現“以短養長”,彌補林地前期見效慢、效益低的問題。截至目前,滁州市發展林下經濟面積約113.72萬畝,綜合產值約14.21億元,同比增長4.82%,帶動農民就業近6.8萬人,年均可增收1.76萬元。
綠色金融為綠色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國儲林建設的支持力度,促使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中長期貸款,對于滁州林業特別是國有林場補短板、強弱項、促發展,是一次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滁州市在安徽省率先組建以政府資金、金融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林業發展投融資平臺,持續撬動金融資本“進山入林”。項目實施兩年來,滁州市已獲銀行授信24.54億元,高質量建成國家儲備林20.5萬畝,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設施2600畝,建成森林防火24小時自動監控報警系統,林場民生設施逐步改善。這不僅盤活了沉睡多年的資源資產,解決了融資難題,還打通了從林場到市場的通道,解決了以往缺錢發展不找“市場”找“市長”的問題。同時,滁州市在踐行“兩山”“四庫”理論基礎上,實現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解決了國家儲備林與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糧油安全、“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等多項國家重大戰略有效銜接的問題。
國家得林木,地方得投資,農民得收入,社會得生態,企業得效益。滁州市全面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守好綠色生態家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升級,奮力走出一條現代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