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運行的引洮一期隴西城鎮供水首陽水廠調蓄池
通渭縣王家河水廠控制中心
正在運行的通渭縣大山水廠
□通訊員 陳志康 特約記者 陳文進
初冬時節,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西部水源保障工程現場,供水工程建設正酣。“西部水源保障工程將于2024年年底建成,工程完工后,將保障10個鄉鎮25.65萬人的生活生產用水,還能保障城區正常供水。”岷縣水利建設站工作人員馮慶偉說。
小小水龍頭,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近年來,定西市堅決扛起農村供水保障政治責任,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飲水安全任務的基礎上,固強補弱推進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構建了優質普惠的農村供水保障網絡,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
精準施策 飲水安全惠民生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常年干旱少雨,水資源嚴重匱乏。“以前鄉親們吃水、用水都去附近的山溝拉水,后來河溝干枯了,大家只能去更遠的地方買水。”通渭縣馬營鎮赤砂村大山水廠管護員段進林道出了曾經當地群眾用水的辛酸。
定西市水資源短缺,人均占有自產水資源量540立方米,僅為全國的1/4、全省的1/2。20世紀90年代以來,定西市通過興修集雨水窖,建設小人飲、氟病改水等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問題。2005—2020年,定西市先后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洮配套農村供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投入近45億元,全面解決了規劃內21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95.45萬城鄉居民吃上了洮河水,水資源短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為了加快補齊農村供水短板,通渭縣還建成投運了大山水廠,日供水能力4萬立方米,為3個縣區51萬人口提供了穩定的供水保障。通渭縣水務局副局長田棟良說:“目前,通渭縣完成自來水入戶超8.2萬戶,行政村、自然村通水率均達100%,戶通水率達93.9%,全面建成了以引洮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農村供水網絡。”
經歷了從“找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歷程,因干旱缺水而“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圓滿完成了安全飲水有保障的任務目標,基本建成了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全市供水保證率達到90%以上。
優化水網 源頭活水潤民心
引洮一期隴西城鎮供水首陽水廠調蓄池位于隴西縣首陽鎮,是一座總容積達100萬立方米的調蓄水池。
隴西縣域內山多川少,旱多雨少,屬重度缺水地區。經過持續實施城鄉供水項目,全縣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6.3%,供水保障率達到90%以上,農村飲水安全實現100%。隴西縣水務局曲志斌主任介紹:“引洮一期隴西城鎮供水首陽水廠調蓄池是城鄉供水補短板的重點項目,工程總投資1.61億元,徹底解決了引洮一期工程停水檢修和供水搶修期間城區20萬人用水保障問題,同時也補齊了引洮一期工程調蓄能力不足的短板。”
定西市結合城鄉供水網絡實際,以“建大、并中、減小”的原則,通過“擴大優化一批規模化供水工程、規范提升一批小型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舊工程和管網”等措施,持續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促進城鄉供水工程“換檔升級”。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49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3%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1%以上。
從“源頭”到“龍頭”系統推進,定西市重點謀劃了2022—2025年的37項農村供水項目,其中2022年投資8.17億元,建成各類調蓄池103座,新建改造各類管網491千米、泵站14座,安裝智能水表4.15萬塊,通過全方位推進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實現了農村供水保障“三級跳”。
服務前移 長效管護解民憂
“一個電話就解決了供水問題,供水人員的服務很周到。”臨洮縣上營鄉窯坡村村民李正生說,他家的戶內閥門出現了故障,臨洮縣東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所的供水人員,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維修更換。據了解,臨洮縣水務局在提高農村供水服務水平的同時,正在加快推進“智慧供水”系統建設,逐步實現“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腿”的目標。
一項項惠民供水工程長效運行,離不開科學高效的管護體系。定西市實行了“督考一體化”工作機制,制定了農村供水投訴問題辦理制度,建立了“六環閉合”問題辦理流程,并從鄉鎮黨代表、人大代表、農民群眾中選聘了119名義務監督員,暢通了農村供水問題反饋和處理渠道。
定西市以提升“規范化、標準化”管理為核心,創建水利部農村供水規范化水廠1座,創建甘肅省農村供水五星級水廠2座、四星級水廠8座,有力推進了農村供水保障提質增效。“有供水問題水廠和水利站能快速維修,現在我們用水不僅水量足,水壓也很穩定,不到一分鐘就接滿一桶水,鄉親們用水太方便了。”說起用水變遷,渭源縣蓮峰鎮綻坡村村民程克義感慨。
截至目前,定西市成立縣級專管機構7個、鄉鎮(區域)專管機構91個,落實縣鄉級責任人147名、鄉村級水管員3027人,確保“戶有故障半天內、村網故障一天內、主網故障2天內”排除,全市農村供水“專管+群管”管理模式和“縣站、鄉所、村組、水管員、用水戶”五級責任體系全面建立。
如今,一處處水廠、一座座水池、一條條管道,連接起隴中旱塬的千家萬戶,讓甘甜的清泉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照進了隴中人民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