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強化制度建設,“獎好懲差”激活力。頒布實施《岳西縣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試行辦法》,出臺《岳西縣鄉鎮間地表水斷面水質監測和生態補償工作技術規程》,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高標準落實以縣級橫向補償為主、市級縱向補償為輔的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將斷面水質與年度綜合考核、財政獎懲掛鉤。通過完善機制獎“好水”懲“差水”,極大地激勵了屬地鄉鎮政府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力度。切實發揮生態補償經濟手段,充分調動流域上下游鄉鎮加強水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促進農村飲水質量持續改善。1-8月份,累計獲得生態補償資金45萬元。
二是強化項目管理,“系統治理”出績效。嚴格規范使用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鄉鎮水污染防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環境保護、水質監測能力建設以及委托第三方等方面,確保做到專款專用,專項管理,統籌兼顧。通過項目謀劃、申報、實施,加快項目建設序時進度,有效發揮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先后申報岳西縣菖蒲鎮集鎮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岳西縣巢湖流域(杭埠河源頭支流)水環境綜合治理、岳西縣長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及生態修復、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富營養化與水華防治等項目入庫。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監測預警”全覆蓋。建立飲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和監督管理機制,重點關注集鎮區供水水源地水質狀況,動態分析監測數據,及時掌握水質狀況,為科學研判、決策部署奠定基礎。積極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水質監測工作,對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每季度監測一次,做到集中式水源地水質監測全覆蓋。
四是強化監管執法,“人防技防”筑屏障。深入開展各類專項行動,突出水源地專項整治,充分發揮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控系統作用,實現水質動態監控與自動預警。嚴格控制水源保護區內排污行為,嚴禁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入河排污口,對已設置的排污口須采取措施進行閉口調向,直至全部整改到位。整合有關部門綜合執法資源,遏制違法違規等破壞水環境行為,禁止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建設一切與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從源頭上消除飲用水源安全隱患。排查問題10個,完成問題整改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