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盡快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確保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近年來,市水務部門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抓住省市“抓投資、上項目、促發展”的工作主線,著力構造“3+3城市供水保障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精準靶向對接,強力組織推動,加快一批新的水利重大項目建設提速,2023年預計完成全口徑水利投資3.47億元,同比去年增加38.8%,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搶抓改革重大機遇,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早在十三五期間,在平泉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市水務部門提出“多源互補、優化配置、聯合調度、分質供給”的供水思路,超前謀劃了鴿子洞水電站及地表水廠、市污水處理廠擴建、瀑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重點水利項目。為盡快啟動這些事關全市發展的重大項目,有效破解市本級財政投資壓力,平泉將上述項目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第三方運營服務整體打包,謀劃實施了總投資6.5億元的水務PPP項目,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全面落實建設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由承德水務集團和河北省水工局組成聯合體中標。目前,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瀑河八家大橋至緩遠大橋段綜合治理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鴿子洞水電站工程建設正在有序推進,計劃2023年底全面完工。
平泉水務PPP項目建設,實現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同向發力,相互支撐,拓寬了水務融資渠道,確保了項目建設提速提效,干成了全市上下多年期待的幾件大事要事。
二、有效拓寬融資渠道,完善城市供水體系
為進一步破解平泉市城區供水能力不足、水源地保護區制約城市發展問題,平泉市又謀劃實施了“平泉市北水源地表水廠建設”項目,工程總投資3.3億元。項目建設資金采用“申請專項債券+地方財政配套”的方式籌集。為盡快爭取專項債券額度,通過先期委托中介機構編制了“兩案一書”,及早通過市財政部門向上申報,成功爭取到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49億元。目前,項目土建工程和輸配水管路基本完工,正在向廠家定購設備,年內建成5萬噸地表水廠,實現老哈河新水源地通水條件,有效破解城市發展缺水困局。此外,近兩年我們還爭取2000萬元的財政一般債券,作為瀑河城區段生態環境整治一期、三期工程的地方配套資金,大大減緩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資金配套和本級財政投資壓力。
平泉水利專項債券的發行有效破解了地方項目投資難、融資難的問題,切實緩解水利項目建設資金壓力,為平泉水利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借助金融政策工具,盤活水利存量資產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為平泉水利投融資改革提供了政策性窗口機遇。平泉市積極與省農發行溝通對接,搭建“政企銀智”一體化合作平臺,在全省率先實施了“一碗水”貸款融資項目。盤活大慶水庫、引哈入瀑和中水管網等相關資產,整合收攏全市供水資源,打造“水源地+工業供水+城區供水+市政用水”新業態,將處于供水鏈條上的分散個體整合成為一個綜合性供水系統,充分發揮水利資產使用效能,推動全市供水產業優化升級,保障城市供水設施穩健運營,努力實現“資產盤活、以水養水”的創新目標。
目前,在水務部門與農發行的共同努力下,平泉市“一碗水”項目成功申請到水利建設貸款支持4.1億元。該項目總投資5.19億元,其中,項目投資本金1.09億元,申請農發行貸款4.1億元。通過挖掘“資源+資產”撬動“存量+增量”,為平泉水利行業創新水利投融資模式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成功經驗。該模式已被推選為河北省水利融資十大典型范例。
四、采取多元投入模式,打造水美鄉村示范樣板
平泉市水美鄉村建設縣項目總投資4.07億元,項目共治理河道45公里,其中桲欏樹河26公里,瀑河19公里。實施范圍涉及桲欏樹鎮、黨壩鎮兩個鄉鎮,直接惠及沿岸37個村莊、4.86萬人口。通過對鄉村水系河道水岸同治,對村莊節點整體打造提升,努力實現“水系連通、河道暢通、水岸相通、生態貫通、行游直通、文旅互通”的治理目標,打造瀑河下游45公里水美鄉村示范帶,同步帶動總投資30億元的瀑河下游小黃山契丹水洞旅游開發項目提速,填補平泉休閑旅游康養產業空白,助力縣域鄉村全面振興。
同時,為減輕市本級財政配套壓力,平泉抓緊落實多元融資模式,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配套問題。爭取中央和省級補助1.3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1.2億元,整合契丹水洞項目(瀑河兩岸景觀節點)社會資金7174.38萬元,其余部分以市直各部門相關項目配套的方式籌集。目前,水美鄉村項目已于6月30日開工建設,正在按既定進度推進,計劃年內完成桲欏樹河八十畝地村至入河口26公里的河道整治任務,2024年10月完成全部建設內容。平泉將以國家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試點為契機,以桲欏樹鎮和黨壩鎮為示范,建設具有北方山區特色的水韻風情,盡快讓水系河灘與郊野山鄉變成花海田園與水美鄉村,建成鄉村振興示范帶、鄉村旅游觀光帶、鄉村和美宜居帶、鄉村康養體驗帶,真正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水美鄉村。
幾年來,平泉市通過采取多種融資渠道,全面助推了水利重大項目建設提速提效,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水利支撐,總結幾點經驗啟示:
一是加強信息跟蹤,用好政策工具。平泉市在探索水利投融資改革創新進程中,及時跟蹤和用好國家和部門最新出臺的各類投融資政策及創造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公益性強的水利項目融資問題,能進一步完善與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通道,優化投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二是精準精細謀劃,創造融資條件。平泉市在水利項目包裝、項目資金爭取等前期工作堅持做到“有人問、有人管、有人做”,確保在申報階段的提前介入,全力確保金融支持水利項目落地生根。對公益性強、收益低的水利項目,合理配置自來水廠、旅游、康養等經營性資源,水利項目搭車成功率不斷提高。
三是強化銀企對接,拓寬融資渠道。持續深化“政銀企”協調對接機制,采取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完善“投”、拓寬“融”。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作用,規范有序推進“政企”合作。加強與省市縣銀行各分支機構建立對接機制,加強信貸政策研究,創新融資模式,科學評判項目實際和資金需求,借智借力借勢,做好項目包裝,提高項目融資能力。
四是加速產業升級,盤活存量資產。盤活存量資產是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可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和互動,對于提升水利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拓寬社會投資渠道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平泉市圍繞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新需求、新目標,整片統籌謀劃,調整水利工程功能,以匹配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的需求,通過存量資產盤活,有效助力資產增值,提升融資能力和融資規模。
五是多元投入互補,引入社會資本。平泉市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對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有一定經營收益的重大水利工程,政府投資要給予優先支持,并根據項目的不同情況,通過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和扶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更好地適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拓寬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資金籌措渠道,為加快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提供了資金保障。
水利項目公益性強,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在新發展環境和投融資改革的要求下,勇于探索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積極破解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難題。平泉市作為北方山區縣級市,以新時期治水方針為指引,自覺扛起“兩區”建設重大政治責任,在上級政策的推動下,主動探索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從由過去政府投入為主的“一條腿”走路模式,轉變為以政府、市場共同發力的多輪驅動模式,融資渠道持續拓寬,水利建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水利投融資發展的新路子,這些辦法具有較好的實用性,可供基層水利工作參考借鑒的基層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