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牽頭研發的智能鉆機裝備系統快速隨鉆成井鉆機近日順利通過科技部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黃家壩村組織的應用示范考核。
(科技部評審專家組、應用示范單位和當地群眾共同觀看智能鉆機裝備系統快速隨鉆成井鉆機施工過程)
黃家壩村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是“5·12”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和邊遠山區“五區合一”的地區。目前,該村的飲用水主要來自山上蓄水池中所收集到的少量泉水和雨水,遇到旱季常常出現人畜飲水困難。這一地區集中了地震、泥石流、干旱等災害場景,是開展裝備應用示范的理想場所。
在充分分析物探資料和野外調查的基礎上,武漢地調中心利用該鉆機快速完成兩口水井,分別命名為“小康井”和“涌泉井”。其中,“涌泉井”井深為61米,預估單井涌水量約300噸/天;“小康井”井深為58米,預估單井涌水量約50噸/天。兩口井的出水量可完全滿足該村日常生活和農業用水需求。
該鉆機是由武漢地調中心牽頭,蓋亞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大學參與,歷時三年,共同研制開發而成。該套裝備集成了氣動潛孔錘跟管鉆進、膨脹管固井、液壓負載動平衡、遙控行走等多種技術和功能,具有節能、高效、智能等特點。與會專家認為,該套裝備的性能完全滿足課題考核要求,可用于地震、泥石流、干旱等災害的災后搶險工作,建議后期盡快向應急搶險部門推廣。